1905年3月7日,马相波带领师生离开上海震旦书院,迈出了创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的第一步。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健在上海得知此事后,立即表示支持,帮助解决了许多困难。
找出原因。 1905年2月24日,南通一艘满载棉纱和“县庄布”的货船,被吴淞口的上海承诺棉纱办敲诈勒索。 这激起了南通纱商的舆论怒火,他们被迫向张健求助。
1905年3月13日,张健抵达上海。 正是在这次旅行中,他听说马向波要建立复旦公立学校,于是赶紧表示全力支持。 张健支持马相波,“旨在推动在上海建立一所中国自己的大学”,但为什么一个非上海人会如此关注上海和马相波? 事实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张健当时爱上了上海,把上海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南通与上海一江相隔,分别位于长江下游南北两地,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风俗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不过,桐与上海在现代发展的方向和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截至张健开始从事工业教育事业时,南通仍基本停留在农业时代,上海已经确立了中国现代城市龙头的地位。 这促使张健进入上海,效仿上海,依靠上海。
与此同时,张健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投身于工业、教育事业,以及南通迅速改善和变化的城市面貌,这让许多有家情和情怀的上海绅士和商人钦佩不已。 于是,上海向张健敞开心扉,双方互动频繁。 因此,“上海元素”深深融入南通,“张健元素”也频频体现在上海各地。 张健从对上海的依恋到对上海的恋爱,他逐渐把上海的事业当成自己的“生意”。
其次,张健和马相波是多年的朋友,有着共同的爱国情怀。 马向波,江苏丹阳人。 1882年7月,朝鲜发生“仁武兵变”,张健和马相波参加了第一王朝的镇压叛乱,次年在朝鲜会合。 学者和医生的共同责任和拯救国家的思想为他们未来的继续交往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战败后,张健在南通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而马相波则毁了家,在上海建立了震旦书院。 马相波还认为“培养人必须以师为本”,非常赞同张健先办师的做法。 因此,张健频繁出访上海后,又重新开始与马相波的关系,友情越发深厚。 张健在上海商会的一次会议上说:“上海很多纱厂都挤在一起,但家里在门口,兄弟输赢都无所谓。 要敞开大门,与外人竞争。 并指出“从古至今,懂的国不灭,懂者不死”。 你们都努力,总能发展“,并赢得了包括马向波在内的”掌声”。
与外人竞争“和做一个”懂事的人“是两人共有的爱国情怀。
将讨论餐厅。 当张健听说马向波离开震旦学院,准备创办复旦公校时,已经因“重感冒”卧床不起好几天,但他不顾病出去联系,寻求各方帮助马相波。
当时在南京的两江巡抚周也听说了这件事,于是打电话给上海道泰的袁树勋,询问消息是否属实,袁的回答确实属实,但如何帮助应该在“与马君会面”之后再决定。 这时,张健已经行动起来,3月25日,他邀请曾竺、王庆木、黄继增等上海君商齐聚一品香酒楼商议此事。 总的来说,所有磋商都同意:第一,对马相波表示道义上的团结。 大家推选马相波为复旦公办校长,“主持校务”,与会的君商纷纷表达了“同心协力”的立场。 二是向马向波提供资金援助。 与会的绅士们“赞成”,并愿意捐赠“一大笔钱”。 三是首先解决办学所需的临时校址和校舍问题。 大家一致同意后,校址选在吴淞,“同情同学们的时间,在校舍建成之前,计划借用武淞军部的空房先开门。 这次餐厅会议是张健在上海帮助马向波的第一次行动。
张健并不主张君子和商人单独行动。 他认为,复旦公学的建立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做好,而这种“齐心协力”自然包括参与。 就拿复旦公校选择临时校址和校舍为例,就涉及到借用武淞军役的营房,必须得到第一方的答应。 会后,张健和王庆木立即给周福和袁树勋打了电话。 29日,张健到道台府拜访袁树勋,商讨临时借用武松军营等事宜,袁向周复信:“我接到张、王二功的电话,得知六营办有空可以借, 请转交给杨上将(指武淞堡的杨景彦上将),并告诉张和王二功。 既然如此,张健和袁树勋就与杨静妍协商,尽快实施搬迁。
4月4日,张健紧急返回南通。 在离开上海之前,他接受了马向波和已经离开学校的师生的邀请,并承诺与曾朱、严福等20多人一起担任复旦公校的“校管”,以提升复旦公校的威望,方便社会筹集资金。 与此同时,张健也颇为松了一口气,吴松的军队“几天前”就已经“搬出”了房子,同意被复旦公校借用。 23天的援助暂时结束了,张健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回到南通后,张健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先后前往南通、镇江、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等地,为建厂、挖矿、填海造地做准备。 在此期间,张健还不忘与其他“校董”一起签署《复旦公办筹款公告》,向社会广泛分发。 8月后,张健前往上海参加美国商品的斡旋抵制、英国副领事抗议、中国留学生回沪参加日本文部省的事件。在上海,虽然他和马相波有很多联系和交流,但他无法专注于复旦公学。 张健在给朋友的信中透露了自己的无奈:“爱我的人恨我拿得太多; 那些看着我的人责怪我没有广泛回应。 天下乱,旧境界来了,说我忍不住了。 ”
10月26日,张健抽出时间与王青木等人一起前往吴淞,视察包括复旦公立学校在内的多所学校操场用地建设情况。 11月22日,张健邀请王仁东、赵凤昌等人到吴淞,第一次走进复旦公校与马相波见面,当晚在一家餐厅举行宴会招待大家。
10,000元“捐款。
能否在经济上大力扶助马相波,关系到复旦公办能否顺利办成。 张健先是在饭店开会,后来在《募捐公告》中多次向社会公众发出募捐呼吁。 士绅商界反响普遍良好,周福、袁树勋等人也表示“自压养”,同年7月底前从地方财政筹措1万两,资助复旦公办办学。
但是,作为主张向马相波提供财政援助的士绅商人的代表,张健不仅要想办法筹集资金,还要为其他士绅和商人树立榜样。 9月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捐款启事,介绍了向复旦公校捐款的五位先生,张健也在其中,捐赠了“200元”,是五人中金额最大的。 但这并不是张健最早的捐款。 据张健的日记记载,早在3月29日,他就写道:“为奥罗拉的弃徒筹集了一万元。 这是张健的第一笔捐款,也是在餐厅开会后的第四天。
张健此时最早的巨额捐款,无疑起到了促进和为其他士绅商人树立榜样的作用。
张健的钱从何而来? 原来,3月13日,他去上海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解决南通纱商被上海承诺棉纱办公室敲诈的问题。 在他的策划下,上海承诺棉纱办最终不仅被迫“按数量退回南通纱商的货物”,还被处以“罚款15000两银子”的处罚。 罚款的最终去向是张健捐给复旦公办的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捐给上海龙门师范学校。
庄安正. 由徐恒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