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进程加快,终于爆发了全国抗战,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9月中旬,按照战斗顺序,“路军”改为“集团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番号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成立初期,**分别任总司令、副总司令,下辖115师师长、副师长、120师师长、副师长肖克三个主力师; 第129师师长 *** 副师长 ***
每个师有两个主力旅,第115师下辖第343旅,旅长陈光,第344旅,旅长徐海东; 第120师团下辖第358旅,旅长张宗勋(原旅长陆东升未到),第359旅旅长陈伯军; 第129师团隶属于第385旅旅长王洪坤,第386旅旅长陈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海东、陈庚被授予上将军衔,张宗勋、陈伯钧、王洪坤被授予上将军衔,陈光将军在授奖前一年去世。
那么,结合八路军成立初期各旅的战斗参与情况和战斗成绩对比,这六位旅长在当时战场上的战斗力排名如何呢? 这里提到的战斗力,也是军事指挥的能力。
首先是陈伯钧和王洪坤,优势不在于军事指挥,尤其是陈伯钧,担任359旅长不久,他就去党校读书,后来更倾向于教育工作,在康大学和军校担任要职, 并且不擅长军事指挥。
其他四人:陈光、徐海东、张宗勋、陈庚,都长期担任军事统帅,尤其是陈光、徐海东、陈庚,他们都有当家作主的能力。
陈光担任过红一军团代理司令员和115师代理司令员,无论是在长征中还是在抗战期间,他指挥过许多经典战役,是军队中的名将。
徐海东在红军中声名鹊起,是率队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名将,抗战期间曾在八路军、新四军担任要职,不乏突出的战绩,但身体不好,1940年再也指挥部队作战, 退出前线,然后长期处于休养状态。
抗日战争时期的386旅名气太大,成绩斐然,这与陈庚的指挥能力息息相关,黄埔军校时期享誉全球的陈庚再次成为抗战的焦点,指挥386旅施展奇迹般的壮举,歼灭了无数敌人, 日军则打出“专攻386旅”的复仇口号。
总体看,六大旅长的指挥能力分别是陈庚、陈光、徐海东、张宗勋、王洪坤、陈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