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唐耀坤。
“生活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活动的教育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动手参与,通过实践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通过动手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团队合作和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者的作用,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和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动手实践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成为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活教育”是一种避免读死书和死板教育的教育方式。
根据“生活教育”的目的论,它在于“做人,做好中国人,做好现代中国人”。 “为了做一个好的现代中国人,我们从三个维度创造了三个好学生,即心美、智慧和身体健康。 具体到核心素养,就是对应这三个维度的六大提炼:心美——文明行为、审美美、智慧——自主学习、爱护环境、身体健康——善于运动、快乐生活。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人。 成为这样的“中国人”,成为这样的“现代中国人”。
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中心主任陈汝萍说:“无处不在、无时无刻都有课程,一切都是教育。 “课程是教育内容和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成长所需的进步的总和。 也就是说,书本课程只是一部分,整个教育包括方方面面。
一养成学习和应用的习惯,把知识编织成一张大网。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连贯性和规律性。 教师或家长可以要求学生(孩子)以图表和图表的形式将某一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呈现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让新旧零散的知识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孩子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一旦建立了这种联系,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容易,学习动力也会相应增加。
例如,三年级数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的转变,是空间形态理解发展的飞跃,是学习“体积”空间理解的基础,也是学习“空间和图形”的基础。 它们本身就是结构性的。
这时,“老师或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全面掌握矩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计算矩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按照公式关系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贯穿始终,把知识编织成一张大网。 当这些“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大网”时,你可以很容易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从而让你理解透彻,理解深刻,真正掌握。
第二养成学习和应用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些拓宽和深化的计算。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孩子往往能及时、有限地做一些拓宽和深化的认知和计算,将新知识融入到孩子现有的认知结构中,拓展孩子原有的认知结构,把零散的点连接成表面,把零散的知识连接成文章; 这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知识过程。
例如,当一个学生问“小红有5个苹果,小蓝有25个苹果,小蓝的苹果比小红多少倍? 在这个整数问题中,你可以把整数问题转换成一个分数问题,然后问孩子,“小兰的苹果是小兰的多少分数? ”
我们知道“整数倍数是分数问题的基础”,分数问题是整数倍数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倍数问题的定量关系,而且为以后更复杂的分数乘除问题做好准备。
第三养成学习和应用的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些动手实验。
古人常说,“千里行不如读万书”,可见直接体验的重要性。 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避免了盲目地记忆现成的死知识,将知识综合成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使其恢复原貌。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小而简单的操作、示范实验,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及时将思维从被动操作转变为主动实践,通过动手活动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实现知识的活生生的学习。
例如,当孩子在学习小学科普课本中的“溶解”知识时,老师或家长可以让学生(孩子)把一些常见的东西放到手里,让孩子知道糖、盐、洗衣粉、醋等很多东西放进水里会溶解,而筷子、铅笔、橡皮擦等是不会溶解的。 例如,“铁锈了”、“筷子坏了”、“五颜六色的泡泡”等知识,可以通过动手实验使“抽象知识具体而直接”,让孩子理解和记住知识。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教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和扩大工程。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生活中大放异彩,就必须用“生活教育”的方式来教人、教育人。 “生活教育”在教育中的实际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生命教育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通过活动、游戏、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促进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生活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倡导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活动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3.培养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教育侧重于培养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施,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锻炼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调个性化教育:生命教育注重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和个性发展。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任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能。
5.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生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团队合作项目,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生活教育”通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活教育”就是要解决死书不行的问题
为什么研究方法的理论学得这么好,但实际研究却仍然不知所措? 为什么研究设计是完美的,但研究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读书,能够在课堂上理解,不做,做时犯错误——这对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和年轻研究人员来说,当他们从学习社会研究方法到进行自己的研究时,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需要架起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晓天将通过拆解实际案例,围绕“如何做研究”和“如何写作”来回答我们的问题,解决我们的疑惑,让研究方法的理论顺利过渡到实践,“做研究”不再困难。
要进行社会研究,您需要学习研究方法。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经常参加研究方法课程,但仍然不做研究。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一方面,教科书和课堂上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标准的、笼统的、理想主义的,每个研究者面对、开展和打算开展的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基本上是非标准的、特殊的、现实的。 标准与非标准之间,一般与特殊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许多障碍和巨大的距离。 这些障碍和距离是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能够理解书本和课程的主要原因,但他们做不到,做起来会犯错误。 学生无法看到研究成果是如何从原研究者头脑中的某个“想法”或某种“现象”变成实际研究中的“问题”的,也无法看到研究者如何围绕问题设计研究,如何以及为什么使用某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最终如何成为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或出版社出版的作品。 现有方法教材所缺乏的,恰恰是这种讲解实际研究实例的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高校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局面:“方法课”的教学是一回事,学生的实际“研究”是另一回事。 因此,教学生“做研究”是更高层次的教学。
另一方面,方法只是做研究的工具,研究本身就是研究者思考、选择、分析、设计、操作的全过程。 特别是,方法已经死了,而研究却是活的。 研究的“活”,其实就是在方法的具体选择和应用上。 因为每个研究者研究的问题不同,可用的资源和自身条件不同,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障碍也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具体研究,哪些方法不能用于,哪些方法适合使用,哪些方法不适合使用。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研究者的任务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手头的资源和条件、面临的实际困难,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选择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