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括一期在内的所有黄埔学生中,胡宗南事业最早,军职最高,被称为“天子一号门生”,所以胡宗南不仅脱颖而出,而且脱颖而出,极为突出。 1945年,他成为黄埔学生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战区指挥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成为黄埔学员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绥靖办公室主任; 他长期在习担任战区司令和隋政司令,手中最高兵力一度超过五十万,而“西北之王”胡宗南实力相当。
为什么选择胡宗南? 也许有人会说,胡宗南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忠于江主席,这就是原因。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的必要条件。 其实,多种因素决定了胡宗南的崛起和发展是必然的,如果不是他脱颖而出,那就太奇怪了。 年纪大了,心智成熟的胡宗南出生于1896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时已经二十岁了,达到25岁、25岁以下的标准线还小四岁。 他同期的同学,如杜玉明、黄伟、于继世等人,基本上都是1904年左右出生的,也就是说,胡宗南比这些20岁左右的毛茸茸的年轻人大**岁,甚至比1907年出生的宋希莲还要大11岁。 当其他同学还是懵懂的少年时,胡宗南已经是一个成熟而壮年的男人,即将站稳脚跟。 再加上他之前当过小学老师,心智比较成熟的胡宗南自然成了黄埔一期的掌门人。 也许,在他看来,年轻得多的黄埔同学可以算得上是“小学生”。
此外,在校期间,他还主动结识了与江主席关系密切的张靖江、陈立夫兄弟等浙江同胞,以至于张靖江经常在江主席面前称赞胡宗南为“浙江省的后起之秀”,这自然对胡宗南的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谋忠黄埔期间,在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国民党领导的“孙文主义学会”之间,胡宗南自然选择了后者,江主席更重视、认可和支持。 1932年初,蒋总统第二次复职后,指示胡宗南、何金汉、桂永庆、余毅、戴笠、邓文义等“十三太保”成立一个核心组织,旨在秘密联系黄埔学生控制军事、政治、宣传、间谍等活动,即复兴社。 加入复兴社,成为骨干成员,意味着胡宗南进入了江主席的核心圈子。 此外,胡宗南还代表黄埔区学生对蒋主席1927年和1931年两次访问外地以及1936年被关押在习表示绝对忠诚和绝对支持。 江主席第一次上战场后,担任第一师代理师长,召开黄埔学员会议,号召大家坚定不移地跟校长走,坚决不服从临时主持军委的李宗仁、白崇禧、何英勤等人的安排。 他不仅给江校长写了一封信,还亲自到宁波奉化市汇报情况,请校长当面教训他,让他成为黄埔学员事实上的代表和领袖。
江总第二次上场时,胡宗南、戴笠等人先是组织了“三人关注锄头帮”,以维护总统地位,惩治反江之人,后来又与何金汉、康泽一起负责筹备“复兴社”。 1936年底,胡宗南听说校长被关押在习安后,立即率领275名黄埔将领,“代表黄浦区7万名学生”发了一封电报,威胁张扬“万一校长稍有不慎......切勿与相关负责人共享天空。 “胡宗南这么忠心耿耿,能带领黄埔同学秀忠心耿耿,怎么能不被校长重用呢? 而且,胡宗南早期的军旅生涯也是令人瞩目的。 能打仗,偶尔还能发挥胡宗南的军事天赋,这在早期还是表现出来的。 在第一次东征的决定性绵湖战役中,胡宗南作为机枪排排长表现出色,受到江主席和何英勤的嘉奖; 北伐前夕,胡宗南已晋升为第一师第二团团长,率部先后在江浙、上海作战,到“412”清党时,因军功晋升为第一师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 胡宗南在中原战争中也表现出色,率部在陇海路、金浦路作战,战后因立功晋升为第一师中将、师长,开始进入高级将领行列。
第一师被誉为“世界第一师”,是江主席黄埔部的源头。 到1936年,在扩编为第一军之前,胡宗南的第一师下辖20多个团,实力十分强大。 从第一师到第一军,再到第十七军团、第34集团军,再到后来的第一战区司令部,胡宗南的路线一步步形成。 这并非偶然,但从上面的描述中必须大致知道,胡宗南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年龄优势大,比较成熟,很早就成为黄埔学子的“领头哥”,成为江主席亲信的骨干。 从某种程度上说,胡宗南所谓的“忠心”,不仅是针对他个人,也是针对整个黄埔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忠于蒋介石的人,胡宗南能够脱颖而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再加上他早期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天赋,所以难免说胡宗南的生涯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