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期间,当灯笼亮起时,平阳奥江万达广场,一条五彩斑斓、雄伟壮观的百米“龙”璀璨多彩,宛如一条出海的火龙,气势磅礴。 67岁的资深纸艺家龚光桥是制作这条“龙”的负责人。
半个多月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起头的那一天,这条大龙就要巡游奥江城了。 所以,春节过后的这段时间里,龚光桥和大家一直在忙着大龙制作的最后收尾工作。
去年2月,埃劳河画了一条大龙(数据图)。
成为巨龙生产的继承者
在平阳澳河,大龙是当地人民为了国家安宁、风雨而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奥河每画一条大龙,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 近年来,虽然当地民众对这种民俗文化的热爱空前高涨,但拥有大龙生产这种独特“独特技艺”的工匠却寥寥无几。
作为鳌江大龙生产的第二代传承人,龚光桥告诉我们,也许他的“龚”这个姓氏里有“龙”字,所以这辈子才能和大龙取得联系。 小时候,龚光桥很聪明,18岁时,他跟着一位名叫温的师傅学习制作米塑,这位师傅也是一位熟练的造纸工匠。
纸领带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集装订、粘贴、剪纸、绘画等技艺于一体,在社会上也是一种贸易。 龚光桥跟着师傅学习了六年,还学会了制作各种灯笼、龙灯纸的所有技能。 “当时,龙因为禁制已经消失了很多年,但师傅很坚定地告诉我,这个民间文化活动将来会再次蓬勃发展,没想到他的预言成真了。 ”
鳌江大龙又“活”了
2000年,鳌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级传承人黄世勤提出,要再现鳌江的盛况,庆祝千年。 温一文大师带领龚光桥和艺术家们接手了龙头制作项目:制作龙头、固定龙骨、制作龙身、包裹龙皮、安装龙灯笼、漆艺绘画。 龚光桥配合师傅,忙了几十天,一条用竹子、钢丝、泡沫、彩纸等装饰品做成的大龙诞生了。 龙头长66米,由120人抬着,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从此,奥江大龙走进了当地人的生活。 2007年,为了祈求北京奥运会,表达平阳人民的骄傲和喜悦,鳌江赛艇龙再次骄傲地出现。 当时,师傅温一文已经去世,53岁的龚光桥接过了大龙生产的重任。 2010年,鳌江火车站通车,鳌江再度庆祝。
2012年龙年元宵节,在奥江的“迎龙仪式”上,奥江参加活动的龙身长达80多米,重约3吨,由200多名壮汉负责扛龙。 雄伟的巨龙背后有25个表演广场,参与者多达900人,整个游行长达数千公里。 鳌江画了一条大龙,最后画出了“名堂”,当年也被列为平阳县四大节日和民间文化活动之一。
鳌江龙又“着火”了
2009年,平阳的《鳌河画龙》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鳌江龙声名鹊起,同年9月,应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邀请,鳌江龙前往杭州庆祝国庆60周年。
在炎热的七月,龚光桥带领艺术家们来到杭州,制作了大龙的场景。 他还记得,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他特意去了当地的金鸡山,砍伐毛竹,做龙骨等材料带过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 开幕式上,龙摇头喷水,绕着整个世贸广场走到讲台上,引来全场观众的惊呼声。 活动结束后,鳌江龙被杭州东方文化园区收藏,并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东方第一龙”。
2011年,第一家电视台中国国际频道《远方-海岸之旅》栏目团队来到鳌江采访拍摄《鳌江大龙......
传递火炬,让巨龙腾飞
为了迎接龙年,2023年下半年开始,平阳、瑞安、乐清、龙湾等地的多个村庄都邀请了宫光桥制作龙灯。 龚光桥也受命第十二次制作鳌江龙。 从农历2023年11月初开始,龚光桥已经忙了五六十天,有七八位艺人,其中就包括他43岁的儿子龚长福。
作为老一辈造纸工匠,龚光桥不仅终生坚持造纸,还让18岁的大儿子在20多年前学习造纸,以继续传承这一传统技艺。 如今,龚长福的领带制作技艺也越来越成熟,已经成长为大龙生产的第三代。
这一年,父子等人齐心协力完成了鳌江龙,龙身长99米,是史上最多的,其中龙头高5米,龙身直径2米4米,站在龙头上根本看不到龙的尾巴,这恰好回应了民间的说法“龙见头不见尾”。
作为年轻一代的纸艺人,龚长福继承了历代纸匠人积累的传统工艺,改进了龙的装订工艺,加入了龙脚和龙尾摆动,升级了龙音效果,生动地呈现了龙的游泳形态。 “这将是今年奥江赛龙赛的一大亮点。 龚长福说。
在新的一年里,龚光桥和龚长福父子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一起弘扬鳌江之龙!”
温州晚报记者 赵晓贤.
摄影:赵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