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长江是天然的壕沟,号称护城河,但面对主动进攻,一切都是徒劳的。 毕竟长江太长,流域面积广阔,如果选择支流或者突破上游,就可以轻松渡江,在“温柔乡”中与南方政权作战扼杀。
公元588年,在隋歼陈之战中,隋军巧妙地利用长江特点,精心部署,最终掀起了大规模渡江作战。 隋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黜西凉王后萧聪,占领江陵(在今天的荆州统治)。 江陵地处长江中游,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 以江陵为基地,西可控巴蜀,北接湘汉,地理位置不太好。 就这样,隋朝抓住了攻打陈朝的关键一步。
当时隋军协调八条兵马路线,共计五十多万人,在中上游和下游渡河。 其中,杨军指挥了从襄阳到屯汉口三条道路的中上游。 这可以阻塞中游**并支持下游的运行状况。 与此同时,杨素从永安(今奉节)东进,刺杀荆州的刘仁年出江陵,三方军终于与汉口会合,在长江中游驱赶围剿歼**。 杨广指挥五条路线向下游攻击建康,其中三条从六合河、庐江(今合肥)、广陵(今扬州)围攻建康,其余两条路线进攻九江和吴县,深入陈朝腹地反击主力。
在如此微妙的部署下,长江自然不是护城河,更何况陈皇后依靠“长江护城河”而忽视了防御,难免会被隋人摧毁。 说长江不是护城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守江,就要守淮,要守卫淮,就要守卫徐。 这里的淮并不特指淮河,而是江和淮河之间的南北通道。 江淮河腹地广阔,南北有连绵的大别山,湘江与淮河相连,水网密集,交通十分便利,粮草物资可运输。 这是战略性缓冲的地方。
在江淮大地,位于碧水与泗水交汇处的徐州更为重要。 南北政权在江淮拉锯战中,徐州首当其冲,是双方争夺的对象。 从南方政权的角度来看,要守住长江,既能抵抗北方的军队,至少可以抵抗淮河地区的敌人,这样才能减轻长江防御的压力。 北军南下,可以先突破梁淮地区的据点,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渡江作战,然后打破长江的天然屏障就理所当然了。
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以及随后的渡江战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无数的历史已经证明,一条河和一条河无法阻止任何事情。 在绝对强权面前,长江自然不是护城河,也不是屏障,难得抵挡北方的进攻。
本文对长江历史上被低估的一面及其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文章通过历史事件,特别是公元588年的隋朝灭陈之战,生动地表明,长江并不是一个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屏障。 隋军充分利用长江的地理优势,通过周密的部署和进攻,成功实现了大规模渡江作战,最终在“温柔乡”扼杀了南方政权。
作者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指出,长江之所以不是护城河,关键在于它的长度和流域的广阔,这使得在积极进攻面前一切显得徒劳无功。 这一视角为我们理解历史战争的战略布局和军事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文章详细描述了隋军的战略部署,显示了他们对长江地区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战术灵活性。 通过分析隋军统帅杨军、杨素、杨光在中上游的协同作战,以及夺取建康、江陵等战略要地的情况,显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巧妙谋划。
文章还强调了保卫长江必须由淮守的战略原则,保卫淮河必须由徐守卫。 文章通过对江淮腹地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徐州地区的关键性进行深入分析,突出了该地区在南北拉锯战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战略布局不仅在历史战争中得到了验证,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军事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最后,文章总结了历史事实,强调长江不是天然屏障,而是在绝对权力面前难以抗拒。 这为我们深入思考历史地理提供了启示,也启发了我们理解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战略决策。
总的来说,本文对长江在历史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历史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为**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或影射任何真实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种族或个人。 以上内容并不意味着本文作者认同文章中的法律、规则、观点、行为,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不对因上述或相关问题引起的任何问题负责,也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
如果文章内容涉及作品内容、版权**、侵权、谣言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最后,如果你对本次活动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