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戴着“国防动员部队”臂章的是什么士兵?简单来说,就是“国防动员”,当然,这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而只是为了表明其工作的性质。
就地方而言,“国防动员单位”是原省级军区及其下属单位,如军分区、武装部队部门等。
国防动员部是军改后新设的部门,是中央军委的机关和部门之一。 主要职责是组织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领导和管理省级军区。
军队首先是武装作战部队,这也是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 如何实现作战能力,体现在军种分布上。 目前,我国有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等几大军种,这是直接用于联合作战的部分。
为了保证上述功能的实现,需要开展大量的相关工作。 例如,部队的组织、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后勤等。 此外,还有兵役、民兵、动员、人防等,这些都需要部门和人民来做。
军改前,这些工作都是由各大军区按其管辖范围开展的,由军委和四总部牵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军区名称大量出现。 2024年10月,随着野战军的组建,对原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各游击队进行了调整,中央军委所辖各大部队以“军区”为主。
比如2024年夏天,我军的兵序大致如下:中央革命军委下辖三个总部(当时没有装备部),下依次是金绥军区、晋察冀军区、新四军和山东军区, 山冀豫军区、中原军区,以及东北民主同盟军、陕甘宁穗联防军和华南各游击队。
这是一个早期的军区。 辖野战军和二级军区,通常设军区下军事政干部学校。 二级军区下设军分区等。
这样的结构区分了主作战功能和辅助功能,使整个作战体系更加清晰流畅。 在这样的体制下,野战军不再需要过多担心战斗以外的事情,比如补兵、补装备、补后勤等。
以淮海战役为例,前线作战的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而相应的军区或军分区负责组织“支援战线”。 令人难忘的手推车长长的游行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方面,动员非常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区的形式一直延续,经过几经调整,大军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六大军区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第12、11军区时期, 以及军事改革前从85年到2024年的七个军区时期。
各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省军区是省级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也是军事工作部门和兵役工作机构,接受军区、省委、省政府的双重领导。
2024年2月1日,五大战区成立,七大军区名称撤销,成为历史。 除新疆、**、北京驻军外,各军区、直辖市驻地统一移交国防动员部管理,所有人员均发放“国防动员部队”臂章。
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主要军区管理省级军区的做法也进入了历史。
新成立的国防动员部的主要职责是整合以前省级军区承担的武装动员、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交通动员、人防等非战斗工作,包括征兵和民兵工作。
那么,国防动员部队服役的士兵是怎样的呢?
过去省级军区以军队为主,干部都是从大军区范围内的部队调配的,所以服装和军队基本一样。 调动后,只有新臂章与军队不同。
军改后,军队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更加细化、清晰化、针对性强。 因此,省军区国防动员干部中有一定数量来自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这有利于省军区开展军种、兵种各项工作更加准确、高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海军想在某个地方招募潜艇艇员,如果那个地方的省军区(征兵办公室)干部中没有熟悉海军潜艇作战的人员,那么他们在开展工作时就会比较机械,缺乏实践经验。 但如果部队有有相关经验的海军干部,那么工作就比较容易开展,效率也比较高。
国防动员部是军改后新成立的中央军委部门,其下属的国防动员单位以省级军区为主。 在国防动员部队服役的军人以军队为主,但也有其他兵种的人才。
这种体制有利于加强战略层面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领导,也使国防动员功能更加突出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