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
袁绍头疼,自从董卓进京后,袁绍的脑袋嗡嗡作响,疼了一会儿。
其实,袁绍的算盘并不少,但天下造人。
整个汉代,出生于四朝三皇子袁家的袁书,自然是名列书生之列,但从桓帝到灵帝早年,两党的灾难打击了朝廷中的士大夫,皇帝身边的太监利用皇帝的权势掀起波澜, 他们非常繁荣。
对于这种情况,袁绍最初的想法是趁着年轻皇帝年纪小,等亲戚何家可以最大限度借用皇帝的权势,书生和亲戚联合起来杀了太监阶层。
所以,袁绍抬手提脚,支持何瑾杀太监的愿望,至于建议何瑾暗中诏董卓进京,也只是为了让杀太监的计划更加稳固。
但袁绍实在没想到,何瑾会无脑地卷入太监们为他设置的杀戮游戏,导致太监没有被杀死,而是自己把何瑾放进去。
如果何进没有死,何进就会夺取军权,镇压西凉的董卓,然后与袁绍等书生联手执政,各有各的位,大家欢欣鼓舞。
何瑾死了,袁绍联合亲戚的想法失败了,但更严重的是,何瑾死后,袁绍带领曹操等人公然攻打皇宫,**太监们,不仅把自己推到了皇权的对立面,还杀了皇帝可以依靠的太监。
这相当于剥开了皇帝的外壳,把他放在一个人人都能处理的地方。
然后更严重的问题来了,太监被毁了,圆滑的年轻皇帝就这么赤裸裸地出现在董卓面前。
党的灾难后,书生本身就被淘汰了,东汉的牢狱中还有不少名士,太监则由袁绍等八位西园队长率领。
东汉的各派政治势力在这场交火中四散而死,无办法遏制董卓麾下英勇好战的西凉军。
当时,朝廷唯一能与董卓抗衡的,就是刺杀石定远,但因为董卓策反对吕布,丁远的合并很快就被董卓吞并了。
董卓完全控制了东汉时期的国家政权。
袁绍在东汉后期朝廷剧变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四、三公的背景,东汉一个严肃的宫廷老大,但在带头的情况下,他陷入了乱世的泥潭,无法自拔。
何进政变的失败,可以说是打断了袁绍政治生涯的伟大飞跃,也意味着何家这个新一代的贵族亲戚,还没来得及点亮就掉进了泥土里。
但事实上,这个结果对袁绍来说并不一定是无法接受的。
董卓.
首先,董卓虽然率领西凉军进京,占领了政府,但与朝廷中的许多文武大臣相比,董卓本人并没有什么背景,而董卓拥有也只有他的基本板块,那就是军队。
宦官和亲戚被屠杀,在整个东汉时期,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与董卓抗衡。
但董卓还是慌了,因为在黄巾起义中,东汉朝廷做出了一个愚蠢的举动,改历史为游牧,下放地方军政权力,这意味着当地的豪门迅速崛起,东汉朝廷的影响力是尖锐的。
东汉末年,在那个重视闸阀背景的时代,有背景的家族自然占据了权力的“正统”。
袁绍是谁?四、三公袁家的子弟,袁家的门生遍布天下,就算董卓控制了**朝廷,袁家的政治影响力也是董卓无法企及的。
董卓也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当董卓着手控制政府时,董卓把希望寄托在与士大夫阶层一起执政上,以缓和***与当地富豪士生之间的矛盾。
董卓释放了一大批被党祸关进监狱的学者,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当时的学者领袖蔡勇。
也就是说,此时的董卓正在与士大夫阶层妥协,而袁绍完全有机会与董卓联合起来,形成士生与董卓共同执政的政治格局。
要知道,袁书当初只是想让以何瑾为首的士大夫和外族亲戚一起执政。
但是,学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高尚的学者。
何进若是掌权,那是因为年少的皇帝刘维和太后,所以何进掌权,书人没有意见。
但董卓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大儒家,只是一个武术家,一个守卫西凉的边疆粗野男子,不过是一只瞎猫遇死老鼠,还拥有“救车夫”的本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进入书香集团的眼中。
所以,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的新生代学者,还是原来的杨彪、司马芳、原来的学者群体,都一再表达了对董卓的不满和厌恶。
其次,董卓对京城的治理也是粗放混乱,西凉军的烧掠,让整个西凉军成为洛阳祸源,董卓自然逃不过西凉军的骂声,清高书生班怎么可能与董卓有染,惹起自己骚动?
西凉军在边境关隘隘了很久,在战场上被杀,性情残暴,渴望杀戮,所以在繁华的洛阳城,肆无忌惮的西凉军很快就被大家所厌恶。
董卓没有背景,他没有丰厚的财物回报,也没有好运气来保证西凉军对他的忠诚,所以如果掠夺洛阳能让西凉军的基本盘块永远掌握在董卓的手中,那么就算董卓知道西凉军的恶行会招来书生们的唾弃, 他不愿意限制西凉军。
第三,董卓的急切。
董卓想和书生们团结起来,所以在朝廷事务上,一方面他带头,另一方面又试图和书生们形成共识。
董卓提出废少皇帝,立皇帝,这是对政治地位的考验。
这种诱惑意味着董卓一直渴望拿到东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董卓自己的势力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地步,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就算王莽篡夺了政权,也是从王正君那里来的,经历了几代王将的管理。
更何况,董卓,谁也配得上进京。
袁绍怒气冲冲地拔出剑来,董卓不仅没有当场出击,而且在袁绍离开后,还以朝廷的名义将袁绍封为渤海太守。
王云等一众学者不仅没有与董卓联合,还开始密谋杀害董卓,曹操在刺杀失败后逃出了洛阳。
在家族领主的支持下,关东群豪号召天下诸侯共同商讨董氏。
董卓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当董卓发现他任命学者时,学者们不仅不喜欢他,还想赶紧除掉他,董卓渐渐对与学者们结盟执政的想法失去了希望。
董卓终于放弃了与书生联合的想法,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击碎朝廷书生的希望,毒死年轻的皇帝刘维。
董卓和士生们终于分道扬镳,导火索是董卓废了少皇帝,立了皇帝,作为坚决反对董卓的士大夫和医生,他们想要的是整顿好事,把权力还给少皇帝,只有这样才是书生心目中的“正统”。
董卓终于向书生们宣战,最终倒在了书生们背后的家族领主的讨伐中。
从后面可以看出,董卓和书生们的方向并没有错,因为当时太监被屠杀,外族势力被扫荡之后,天下的舌头就掌握在书生们的手中。
但是,由于闸阀的概念已经太长了,东汉的士气,对董卓这个冷酷的将军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所以在士人们的心目中,董卓要想存在,就必须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董卓要想真正实现与书生共治的蓝图,他的第一选择就是加入书生阵营,成为书生中的一员,第二选择就是向皇权低头,跟随皇帝,当“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