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喜欢外国节日而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强化了既有的等级秩序,而“洋节”无论在其他国家扮演什么角色,都起到了打破中国既有等级秩序的作用。
这个问题可以用孔子的《礼乐》来解释。 《礼记与乐谱》指出:“乐师亦然;敬礼是不同的。 同样是相亲;如果你们不同,请互相尊重。 幸福在流淌;礼仪赢了,然后离开了。 “礼仪和公义是高尚的,也是卑微的;乐文和上下一样。 简言之,“礼”的功能是强化等级秩序,而“乐”的功能是暂时打破既有的等级秩序。
“礼乐”也可以用前苏联文学学者金**的理论来解释:“第一世界是一个官方的、严肃的、等级秩序的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普通人则过着例行公事、谨慎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真理、教条和死亡充满顺从、敬畏和恐惧。 另一方面,第二个世界是一个狂欢的广场生活,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建立在官方世界的另一边,一个普通人的世界,打破了阶级、财产、家庭、地位、等级、年龄、身份等的区别和界限,“国王”也被打倒在地,小丑被加冕为“国王”, 人们平等而深情地社交、交谈和玩耍,狂欢到他们心中,并颠倒一切神圣的物品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亵渎、嘲弄、戏弄、贬低、歪曲和模仿。”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例,“礼”和“乐”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员工跪下感谢老板
另一种是如***员工上台表演节目嘲讽领导,领导们坐在观众席上笑着鼓掌。
以过节为例,年轻人对春节感到压力很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给七姨八姨拜年问的时候,被迫结婚,被问......他们的工作收入更何况在一些地方,还有过年向长辈磕头的习俗。 因此,春节起到了加强等级秩序的作用。
至于每年12月26日有人想庆祝的“节日”,其性质可想而知。
而年轻人过“洋节”,不管是圣诞节还是愚人节万圣节,基本上同一代人都是一起热闹的狂欢节。 即使有长老和上级参与,每个人都是平等地一起玩。 因此,中国的“洋节”起到了打破等级秩序的作用。
不同的是,外国人庆祝农历新年。 由于他们本来就不在中国的等级秩序中,所以他们不会经历“春节期间等级秩序的强化”。 他们庆祝春节就像中国人庆祝圣诞节一样,他们感受到打破等级秩序的快感。
在孔子看来,“礼乐”正好相反。 节日期间偶尔打破社会等级秩序,其实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用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话来说,过于稳定且缺乏波动性的系统更有可能崩溃;有意给系统引入一些随机性,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这种偶发的扰乱秩序的狂欢节,在古代中国和西方都存在:在古罗马的农神节上,主人和奴隶的身份互换,在公共宴会上,主人被期望服侍他们的奴隶;在欧洲中世纪的狂欢节上,小丑被加冕为国王。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狂欢节,如《周历》中所说的“佘日”:“仲春时节,男女必订。 所以时间也到了,跑者们也忍不住了。 换句话说,这个节日是为了让男人和女人私奔和狂野。 传说孔子本人就是因为这个节日而出生的......
见这里有人要问:“既然偶尔打破秩序,总体上有利于社会和谐,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没有狂欢节什么的呢?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只能引用我在另一个场合写的一句话:“有些东西可以让健康的人更有活力,但也可以打破脆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