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需要解释什么是“江浙沪独生女”,我已经在网上说了好几轮了。
除了“江浙沪”(相对富裕地区)的字面意义上的“独生女”外,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被父母充分爱护、支持和培养的女孩”。
或者添加另一个前提“家里很有钱”。
今年网络上的“轮回”中,排名前两位的是“王诗龄”和“江浙沪独生女”。
或者也许两者属于同一类别。
至少在张贴的典型例子中,他们代表了在父母的阴影下过着富裕的生活,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的财产,自由的生活,以及自然的放松和休闲感。
能得到父母全方位的爱,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愤怒,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开绿灯。
这样的标签被羡慕是很自然的,毕竟当有的女生18岁**仪式盛大,有的女生18岁在外面打工,用方便面桶当蛋糕庆祝生日。
尤其是女孩,从小就经常被描绘成“不配感”,家里有哥哥或弟弟要给哥哥和弟弟让路,即使是独生女也未必能得到父母的真爱和期待。
你是女孩子,所以你不配得到最好的“,是很多女孩子无法形容的痛苦,这与既有钱又有爱的”江浙沪独生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自从“江浙沪独生女”这个话题走红后,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
因为这个词实际上给了我感觉这很复杂。
现实中,我也认识三五个“江浙沪独生女”,或者说“富家独生女”。
怎么说呢,顺遂挺顺利的,只要不通生的前20年就轻松了。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每天担心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基本上都不是问题。
只这种平稳通常在所谓的“适婚”年龄之后戛然而止。
我之前说过,对于很多女生来说,你对生活和自我的感知,往往出现在二十五、十六岁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分水岭。
对于自以为被父母宠爱的女生来说,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在“适婚”的压力到来之前,你以为自己是父母捧在手心里一辈子的孩子,后来你可能会发现,父母对你的期望,无非是为你准备丰厚的嫁妆,把你送出去。
我认识的“江浙沪独生女”,无一例外,在这个年纪就开始遭受一波又一波的婚姻催促,自由恋爱是不去想的,不结婚是不可能的,父母早已为父母安排好了。
什么样的家庭比较好,甚至什么样的家庭对家庭更有利,都是书面程序。
在一位“江浙沪独生女”的自我描述中,也有类似的训诫,“妈妈已经帮我划定了未来只能嫁的城市”、“我去上海会走得很远”。
表面上看似是父母保护的生活,但听从父母的安排结婚又如何,有钱能幸福吗?
但本质上,一旦女孩有了自主感和个人追求,这种“安排”和“保护”就会成为她痛苦的根源。
尤其是当父母还严格遵守传统观念时,从“娇生惯养的女儿”到“嫌弃的女儿”只有一步之遥。
“江浙沪独女”会发现,她们被精心培养成别人家的儿媳妇,或者是父母的女婿,与父母的强强捆绑,注定让她们难以为自己而战。
所以除了贴上了财富和圆滑的标签,很多真正的“江浙沪独生女”都在想着逃亡。
正如一位身为“江浙沪独生女”的博主所说,父母对她会有期待,尤其是“要符合你女儿的长相。”
什么是“女儿长什么样子”?自然是听话、乖巧、听从父母的安排,而这种“安排”往往包括“该结婚就结婚”。
有些人可能认为没关系,嫁给谁就是不结婚,我家有钱,我总有出路,但有时候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你的父母对你的期望只是把你培养成一个传统的妻子、母亲,成为别人家的一员, 不是你自己,问题会变得很糟糕。
有的,父母看似很开放,反而远离外界阴险的女儿,误入恋爱和婚姻的困境,过分寻求所谓的“男人的感情”,献身于自己的利益。
就像现实中无数的“已婚”婚姻一样,女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而牺牲自己,换来的是男人贪得无厌的贪婪跳不出底的概念限制,是金钱无法弥补的缺点。
虽然有人批评嫉妒“江浙沪独生女”是一种不求进取、等钱从天而降的心态,但我认为女生羡慕的是“江浙沪独生女”,羡慕的不是钱。
他们羡慕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不属于女孩正常状态的生活,全力支持父母,多种人生选择,父母的家永远是自己的家,可进可退。
所以,“江浙沪独生女”的神话被打破了,也正因为如此,在传统观念下,女孩父母的家永远不会是自己的家,只要父母还觉得“女孩应该嫁人”,这种退路就很容易被堵住。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婉玉文学”,而不是“江浙沪三地只有女性文学”。
我之前也写过,古剧《爱情公寓》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婉瑜,在角色下线十几年后,突然成为很多女孩的理想对象。
在某种程度上,婉瑜也是一种“江浙沪独生女”,不同的是,她成功跳出了传统的女性叙事。
父亲安排她结婚,但她却为了自己的意愿而离家出走,遇到了一个相爱的男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果断离家出走。
十年前,她被评为剧中最讨厌的角色之一,因为十年前,所有女人对自己想象中的,都是找情人、结婚、生孩子,而你却不高兴有一个这么爱你的男人吗?
现在她突然融入了无数女孩的精神,因为如何摆脱外界对女性的传统期望和刻板印象,成为主流。
找到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事业和自己而努力,不再迎合别人的期望,从女人到“妻子”、“母亲”这一步,确实早走了十年。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江浙沪独生女”的样子,不是被父母“有钱”,然后被胁迫成为传统的“好妻子好妈妈”,从“被宠坏的女儿”无缝衔接到“被困的女人”,但在相对顺利的生活的加持下,找到一条更自由、更自觉的道路。
也有人评论说,“江浙沪独生女”的叙事太贴标签了,看不到女孩的自我,只是陷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其实,如果一个女孩真的被父母看重,以家族继承人的方式养育,她长大后应该有一个更清晰的自我。
只不过,“江浙沪独生女”的父母,能真正培养出这样的女儿,并不多。
被宠爱并不意味着“被爱”,如果集中资源培养女儿,最终目标还是它“从父亲的命令到丈夫的家”。父母对女儿的“爱”不能以牺牲女儿的主体性为代价,“有钱养”也不是限制女儿自由的理由。
更何况,“江浙沪独生女”大多只是普通家庭,那种令人羡慕的“江浙沪独生女”,和真正被当成家庭希望的“江浙沪独生女”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