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业固碳产业概况。
林业固碳是以森林的固碳功能为基础,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减少毁林等方式,提高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力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认证指南》、《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林业固碳工程方法学:《固碳造林工程方法》、《竹林造林固碳工程方法》、《林业经营碳汇项目方法》、《竹子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
国内碳交易的交易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碳配额和碳减排量,碳配额由试点地方发放,绝大多数碳减排量来自国家发放的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林业固碳产品为国家颁发的林业碳汇CCER项目核证减排量,可通过我国七大碳交易试点交易所自由交易。
二是全国CCER市场正式重启,林业碳汇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CCER正式重启,2024年下半年碳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
早在2024年,我国就已开始在多地试点CCER交易(CCER是国家认证自愿减排量,是对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吸收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进行量化。2024年,***宣布暂停CCER项目备案审批。随着近年来CCER库存的逐渐短缺,亟需修订数量与价格的关系,并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生态环境部已于今年10月19日正式公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这标志着暂停了6年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正式恢复。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告,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已于2024年12月31日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周期仍为2年,排污企业须在2024年底前完成2021-2024年配额结算, 这大大减少了2024年碳市场的需求,2024年碳市场活跃度明显增加,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明显反弹,终于迎来了突破。
2、多地“碳汇”已签订,林业碳汇市场量价有望上涨。
发展林业碳汇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 林业碳汇可以利用森林的碳储量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和再造林获得碳储量增量,实现负排放。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商业化部署的负排放技术,其减排成本约为5-50 tCO2e,远低于其他负排放技术,是碳减排的重要起点。
除了上述CCER重启的重大好处外,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都在积极推动碳汇项目的签约和实施。 9月4日,东方海外(莫桑比克)、LDA与铂金新能源(深圳)**在莫桑比克举行120万亩林业碳汇项目签约仪式。 此次与东方海外(莫桑比克)和LDA合作开展莫桑比克林业碳汇项目,将是普兰特新能源开发国际碳资源的里程碑式的一步。
此前,8月25日,呼伦贝尔市举行林业固碳交易签约仪式。 仪式上,呼伦贝尔林业集团与华能亿民煤电公司签订林业碳汇交易合同,正式标志着呼伦贝尔碳汇交易圆满完成。 华能益民煤电有限公司从呼伦贝尔林业市场购入林业碳汇,抵消碳配额缺口,实现碳汇交易约750万元。
7月20日,陕西省延安市举行首批林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 延安市五崎县、宜川县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勘测规划院的支持下,与北京元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60万吨碳汇交易合同,合同金额为2239吨50,000元。
据北极星碳管家统计,自今年2月以来,已实施至少30个林业固碳项目。 碳信用合同的成功,意味着各地区都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并愿意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展望后期,林业固碳市场有望在数量和价格上双双上涨。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排放治理企业范围逐步扩大,碳减排需求有望逐步增加。 我国可开发林业资源充足,预计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方法的碳抵消量可达8亿吨保守假设未来林业碳汇**为100元吨,对应市场规模约为800亿元。 从北京绿交所CCER**来看,随着CCER可交易量的下降,22H2开始逐步提高CCER**,10月19日、23日欧洲碳配额最新**80欧元吨,随着未来欧洲碳关税的出台,以及碳交易全球化的推进,全国碳价有望与时俱进, 碳价上行空间广阔。
2024年,一批碳汇项目密集签约。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林业碳汇项目是国内最早的,也是国内最重要的碳汇项目。 相比之下,海洋碳汇项目尚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仍处于地方试点实施阶段。 但从CCER时隔六年重启的经验来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海洋碳汇项目的重要性将逐渐凸显。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海洋碳汇项目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三是林业碳汇占比相对较低,市场仍面临较大挑战。
尽管CCER为林业固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行业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在现有CCER项目中,有2871个CCER项目在审批公示中,861个已备案,254个已发放,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其中发展最活跃的是风电项目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占比超过50%。
按类型划分的CCER项目。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与其他类型相比,林业碳汇项目受气候、降水等不可控因素影响,项目实施过程可能偏离初始设计,项目前期产生的碳汇吸收量较小,因此林业碳汇占比和备发率较低, 仅占3%。截至2024年底,仅有97个林业碳汇项目进入立项阶段,13个项目进入备案阶段,3个项目实现减排备案。
不同类型林业固碳CCER项目的分布。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从具体挑战来看,一是林地可开发性有限,林业固碳发展需要满足具体要求,但我国林业资源分布不均、林业一体化优势不强、基础研究薄弱、资源背景不明确导致发展受限其次,固碳项目产权和激励机制不明确,法制建设不足,可能压缩林业固碳项目收益空间,间接导致林业固碳交易市场活跃度低,企业参与度低。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森林的生长周期很长,前期投资很大。 林业固碳工程开发方法论较少,碳汇造林、竹林造林、森林经营、竹林经营、草原可持续经营五种类型,没有适用于湿地、城市绿地等碳汇资源开发的方法论。 此外,现有方法对项目资质限制严格,监测要求高,碳汇核算方法复杂,碳汇项目开发难度大。
冠研天下分析师观点:从国外市场来看,目前比较活跃的碳市场,欧盟和澳大利亚市场,都是强制易市场。 强制性是指与自由市场相比,强制市场中的每个碳排放机构都有一个标准,超过或低于该标准的碳排放量可以投放市场。 在自由市场中买卖碳的意愿和动机是不同的,因此经济状况对碳市场的活跃度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期,碳市场通常比较繁荣,交易量和**都比较高。 但是,一旦经济状况恶化,市场活跃度将大幅下降,交易量和**也可能**。
为了保证碳交易市场的长期活跃和稳定,必须将其提高到国家或地区立法的层面。 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强制性的碳限额和碳交易制度,确保每个碳排放机构都遵守规则,从而促进市场的公平、透明和有效性。 此外,还可以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参与碳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四是代运营模式可以转移风险,企业大力部署。
1、行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自有林地开发与代理经营。
目前,上市公司参与林业固碳项目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开发自有林地和代他人经营。 在自有林地开发模式下,上市公司需要承担林地维护成本,也需要承担碳汇项目的开发成本。 林业固碳项目开始交易后,上市公司可按照市场**(或协议**)抵销项目自身碳排放,获得相应收益。
在代公司经营林地的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定期维护费用全部由业主承担,碳汇项目的开发费用也由项目开发商全额承担。 一般情况下,在完成项目登记备案后,业主和项目开发商会共同引进一套智慧林业系统,在项目运营周期中起到防火防虫的作用。 同时,林业碳汇项目开始交易后,市场上的碳汇需求者将按照市场**(或协议**)购买项目,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 此时,收益将由项目方和业主按照协商比例分摊。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2、多家企业大力布局林业固碳业务。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在争夺代代经营林地的模式。 因为自有林地的开发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和风险,而且开发和运营周期较长,而代业主经营林地可以将风险和成本转嫁给业主和项目开发商,同时也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在CCER重启稳步推进的背景下,目前拥有大量林地资源和成熟林业碳汇开发团队的企业将受益最大,如永安林业、东竹生态等。 此外,岳阳森林纸业、福建金森、晨鸣纸业、关中生态、兴源环境、绿银生态、平潭发展等A股上市公司也在大力布局林业碳汇业务,具体如下:
具有林业固碳业务布局的上市公司。
资料来源**:观察和研究报告网(LZC)。
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情请参阅报告正文。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未来展望研究报告(2023-2030)》涵盖最新行业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投资策略等。 辅以大量直观图表,帮助行业内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 本报告基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行业报告是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和行业内一级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察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的竞争和投资策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这份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和投资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多年来,冠研为数万家企业、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投资者等提供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客户包括华为、中石油、中国电信、中国建筑、惠普、迪士尼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目录大纲]第1章 2019-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林业固碳产业发展概况
1.林业固碳产业的定义。
2.林业碳汇特征分析。
3、林业固碳产业基本情况介绍。
四是林业固碳产业的商业模式。
1.生产模式。
2.采购模式。
3.销售和服务模式。
五、林业固碳产业主要需求主体分析
第二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1.林业固碳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2、林业碳汇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第三节 林业固碳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1、林业固碳产业盈利能力分析。
2.林业固碳产业经济周期分析。
3.林业固碳产业附加值提升分析。
第2章 2019—2024年全球林业碳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林业固碳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节 全球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及区域分布
第三节 亚洲林业固碳产业区域市场分析
1、亚洲林业碳汇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2、亚洲林业固碳行业市场规模及市场需求分析。
3、亚洲林业固碳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节 北美林业碳封存产业区域市场分析。
1、北美林业固碳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2、北美林业碳汇行业市场规模及市场需求分析。
3、北美林业碳汇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5节 欧洲林业碳封存行业的区域市场分析。
1、欧洲林业固碳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2、欧洲林业固碳行业市场规模及市场需求分析。
3、欧洲林业固碳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六节 2023-2024年世界林业碳汇产业分布趋势**。
第七节 2023-2024年全球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三章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对林业固碳产业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监管体系现状。
二是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3、主要行业标准。
第四节 政策环境对林业固碳产业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2、行业创新分析。
3、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1、影响我国林业碳汇产业市场规模的因素。
2、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3、中国林业固碳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分析.
1、中国林业固碳产业规模最大。
2、我国林业固碳产业特点。
第四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需求分析.
1、我国林业固碳产业需求规模。
2、我国林业固碳产业需求特征。
第五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供需平衡分析.
第5章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链及细分市场分析
第一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链概况
1、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
二是产业链运行机制。
3、林业固碳产业链。
第二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链分析.
一是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2、上游产业对林业固碳产业的影响分析。
三是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4、下游产业对林业碳汇产业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细分市场分析
第一,细分市场一。
二是细分市场二。
第6章 2019—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第一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1、我国林业固碳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二、我国林业碳汇行业主要产品
第二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集中度分析.
1、我国林业固碳行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2 中国林业碳汇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竞争特征分析.
1、企业区域分布特点。
二是企业规模分布特征。
3.企业所有权分布特征。
第7章 2019—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产业模型分析
第一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1.波特五力模型的原理。
第二,议价能力。
3.买家的议价能力。
第四,新进入者的威胁。
5.替代品的威胁。
第六,同行业竞争程度。
7.波特五力模型的结论。
第二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SWOT分析.
1. SOWT模型概述。
二是行业优势分析。
第三,行业的弊端。
第四,行业机会。
5. 行业威胁。
6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SWOT分析结论.
第三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1. PEST模型概述。
二是政策因素。
3.经济因素。
第四,社会因素。
第五,技术因素。
6. PEST模型分析结论.
第8章 2019—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行业需求特征及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动态
第二节 我国林业固碳行业消费市场特征分析
1.需求偏好。
2. 偏好。
3.品牌偏好。
4. 其他偏好。
第三节 林业固碳产业成本结构分析
第四节 林业固碳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1.供需因素。
第二,成本因素。
3.其他因素。
第五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现状分析
第六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平均趋势
1、中国林业碳汇行业平均趋势分析。
2.中国林业碳汇行业平均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九章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所属行业运行数据监测
第一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总体规模分析.
1、企业数量和结构分析。
2、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产销及成本分析
1.流动资产。
二是销售收入分析。
3.责任分析。
四是利润规模分析。
5.产值分析。
第三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财务指标分析
1.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2.行业偿付能力分析。
3、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四是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10章 2019—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区域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1、影响林业固碳产业区域市场分布的因素。
2、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区域市场分布。
第二节 华东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华东概况。
2.华东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3 华东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华东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2)华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现状。
3)华东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三节 华中地区市场分析
1.华中概况。
2.中部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3、中部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华中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2)华中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现状。
3)华中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四节 华南地区市场分析
1.华南地区概况。
2.华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3、华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华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2)华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现状。
3)华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五节 华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华北地区概况。
2.华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3、华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华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2)华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现状。
3)华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六节 东北地区市场分析
1.东北地区概况。
2.东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3 东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东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2)东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现状。
3)东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七节 西南地区市场分析
1.西南地区概况。
2.西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3 西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西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2)西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现状。
3)西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八节 西北地区市场分析
1. 西北地区概况。
2.西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3 西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分析
1)西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2)西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现状。
3)西北地区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第十一章 林业固碳行业企业分析(经数据更新调整)。
第一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1、主要经济指标。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付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二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缺点分析。
第三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四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五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六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七节: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八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九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十节 企业。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3. 操作。
四、公司优势分析。
第十二章 2023—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1、林业固碳产业国内投资环境分析。
2、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市场机会分析。
3. 中国林业碳汇产业投资增速**。
第二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规模化发展**.
1、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市场规模。
二、中国林业碳汇行业市场规模增速**。
3、中国林业碳汇产业产值**。
四是我国林业碳汇产业产值增速**。
5.中国林业固碳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利润走势**。
第13章 2023—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产业进入壁垒与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1.林业固碳行业资金壁垒分析.
2.林业固碳行业技术壁垒分析。
3 林业固碳产业人才壁垒分析.
4 林业固碳行业品牌壁垒分析.
5.林业固碳行业其他壁垒分析。
第二节 林业固碳产业风险分析
1.林业固碳产业宏观环境风险。
2、林业固碳行业的技术风险。
3、林业固碳行业竞争风险。
4.林业碳汇行业其他风险。
第三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林业固碳产业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第十四章 2023—2024年中国林业固碳产业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世界林业固碳产业研究综述
一是行业投资价值。
2.行业风险评估。
第二节 我国林业固碳产业进入战略分析
一是行业目标客户群体。
第二,细分市场的选择。
第三,区域市场的选择。
第三节 林业固碳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1、林业固碳产业产品策略。
2、林业固碳产业定价策略。
3、林业固碳产业渠道策略。
四是林业固碳产业战略。
第 4 部分 分析师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