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厨房改建后。
环境大升级,完全没有了之前脏乱的影子。 ”
来这里做饭更方便,更安全,没想到'筒仓楼'会变化这么大。 ”
近日,记者走进永定路东社区303楼4楼的公共厨房,看到不少居民使用公共厨房做饭,厨房里配备了蔬菜水槽、手术台等设施。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永定路街道党工委坚持人民至上、走群众路线,以学习推广“四个基层”为重要抓手,直接排查研究问题,着力推进“管楼”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为了解决“急、难、思”,老楼迎来了新厨房。
在公用厨房改造之前。
公用厨房改建后。
你看,这里的烹饪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永定路三邻里东小区东小区303楼居民李女士说。
李女士说,她住的那栋楼已经建了几十年了,刚建的时候,这里还有一个公用厨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厨房早已无法使用,而且杂乱无章的堆积,这么小的空间连脚都放不下, 更不用说做饭了。现在厨房装修好了,安装了手术台和菜槽,几户人家可以一起做饭聊天,邻居之间的关系也亲近了许多。
据了解,永定路街道“管楼”公共厨房首批升级改造共涉及4处,分为位于第三邻里东小区的303层4层和308层4层,以及第四邻里社区415层、419层4层, 全部根据社区“管楼”的实际情况设计,最大的厨房可容纳12人同时做饭,最小的厨房可容纳3人同时做饭。
升级后的公用厨房经过重新设计,配有金属岛台和壁柜,并配有排气扇和感应灯。 岛周围有蔬菜水槽、手术台和插座,满足全楼层居民日常洗漱做饭的基本需求。 厨房墙壁上安装智能水表和智能电表,让居民在需要使用厨房时刷卡即可用电用水,安全便捷。
除了外观和设施的升级外,街道还对厨房原有的旧水管和电气线路进行了统一改造,并提前测试了多人同时做饭的用电问题,确保厨房投入使用后居民的安全保障。
以前走廊里太乱太不安全了,但现在我可以安心地生活了。 说起楼里的新变化,住在三邻东小区的70岁张爷爷笑得合不拢嘴。
尸体“沉没”,从居民的角度思考。
据了解,永定路街道辖区内有32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砖混建筑,是典型的“管楼”——连接两侧单间的长廊。 今年,永定路街道发现“管楼”私建问题突出,不少居民将炉灶、橱柜搬进走廊,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一些居民仍然不理解和配合清理工作。
我们家这么大,只能放在走廊里,把所有的东西都清理干净了,我们要去哪里做饭?在与居民的多次沟通中,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到,清理工作的主要难点在于基础设施不足和“管楼”的空间和空间不合理,其中烹饪问题是居民关注的焦点。
针对居民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街道党工委组织召开了多次社区、物业、居民会议,讨论解决办法,最终下定决心,在推进桩桩整治的过程中,改善“管楼”居民的生活。
居民也有自己的困难。 三邻里东社区党委书记徐建华介绍,在我们小区,“管楼”建在单位单人员工宿舍初期,卫生间和厨房共用。 此外,公共厨房不仅设备设施陈旧,杂物堆积,家里没有独立厨房的居民不得不在走廊设置炉灶。 如今,即使杂乱无章,公用厨房也太旧了,居民使用起来仍然有很多不便。
在公共厨房改造前,街道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居民的意见。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与居民面对面交谈,街道党工委最终提出了以“安全、经济、实用、耐用、节能”为原则的公共厨房改造方案。
大家讨论如何消除居民的“心墙”
公共厨房改造项目远比预期的要困难得多。 由于“管楼”租户复杂,租户众多,居民需求各不相同,建筑内基础设施陈旧、水电线路老化等问题,都给厨房的装修增添了难度。 在率先进行改造的两个社区,即第三邻里东社区和第四邻里社区,公共厨房的升级工作成为改造的中心讨论话题。
有居民认为用电磁炉炒菜太麻烦,有居民担心公共厨房卫生问题严重......对此,在一次次的讨论会上,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通过“大家议论、人做”的议论机制,将公共厨房升级改造的相关事宜一一敲定。
徐建华表示,通过组织大家召开会议讨论,不仅改造工程如期实施,还搭建了设计施工单位与居民协商平台,共同确定建设方案。 比如墙上的壁柜是小区居民自己提出的建议,我们和街道相关部门协商,发现这个建议是可行的,于是我们加入了这个设计,其他楼层的老户在看到厨房后,也主动向小区提出了改造的想法。
厨房的升级改造设计主要根据各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管楼”结构等因素,将升级后的公共厨房改为使用电磁炉做饭,消除了明火做饭的隐患。 厨房改造完成后,我们还会让住户参与管理和维护工作,让住户共同努力制定《住户使用公约》,引导大家文明使用公共厨房。 永定路社区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谢如凡介绍。
老旧小区改造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是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 据了解,永定路街道将根据居民诉求,持续推进片区内32栋“管楼”的改造升级,让老楼居民生活更安全、更舒适。
实际项目是最暖心、最能凝聚人心的。 永定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杜宇表示,“街道将坚持把学习推广'四个基层'工作方法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坚持深入社区解决老社区治理问题,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 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打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倾听民心呼声,凝聚民意,解决民忧,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用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来回应群众的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记者:何佳.
编辑:罗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