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被航空母舰击落。 即使没有导弹,战列舰仍然会过时。
最主要的是,航母投射的火力、投送距离、投送灵活性都远远超过战列舰。
海战本质上是如何在更远的距离和更高的精度上向对方舰艇提供足够的火力。
不管是航母还是战列舰,本质上都是定位舰队的核心火力来投送战列舰,即如何向对手投送火力最大、距离更远、精度更高、效率更高的火力,从而消灭对手。
战列舰使用火炮,而火炮作为古代的火力投送手段,最大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精度相对较好,成本低。
但缺点是,如果要增加航程和功率,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会迅速增加,实际上存在交货限制的问题。 管子再大,炮弹能扔多远?在期末,406 460mm巨管的射程达到了40km以上,这是极限。 事实上,在这个极限下的精度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其实炮轰是视线作战,这也是原因。
航母的火力投送方式是飞机,即使不考虑后来的导弹,飞机本身也会投下炸弹和鱼雷,比火炮的优势太明显了。
首先是范围。 飞机火力的距离等于飞机的射程,至少几百公里,远远超出了水面舰艇的视距。
首先是威力,飞机使用的炸弹上限可以很容易地增加,灵活性也非常高,这比火炮有明显的优势。
事实上,正是因为飞机的打击距离和打击能力,才使得飞机出现后的第一堆防御就毫无用处了。
在战列舰时代,主炮的威力是有上限的,所以也可以考虑装甲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对手的攻击,所以还是可以有来有回**的战斗。
然而,飞机使用的高当量炸弹和鱼雷无法用装甲带来防御。 防空只能主动防守,被动打死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飞机改变了攻防模式,最终使**放弃了装甲被动防御的道路。
回到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比较,即使没有导弹,战列舰在纯粹比较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的有效性方面也没有优势。
二战初期,战列舰主力舰的地位很快被航母取代,二战中后期的战列舰基本沦为护航或地面火力支援舰,同时战列舰以航母为主。
至于导弹,这是一种弹药或攻击手段,它本身取代了火炮和炸弹。
导弹比炮弹和炸弹具有更长的使用范围,使用精度高,自然可以迅速取代火炮和炸弹的主要阵地。
如果没有导弹,飞机对水面舰艇的攻击优势还是一样的,海军的火力投射中心还是航母,然后另一个**是以航母为核心服务,那么它的作战就是防御其他航母的攻击,即防空和反潜战。
考虑到没有远程导弹,那么飞机攻击**或延续二战的炸弹和鱼雷模式,那么它的水面舰艇防御圈可以比较小,其效能也会提高。
这么大的水面舰艇大概是一个装满高射炮的防空火力平台。
其实和现在的航母编队模式没什么区别,只是火炮和导弹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