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要想“长寿”,就要靠高质量的内容竞争。
全文149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作者:韩浩月(专栏作家),编辑:刘天红,校对:刘军。
Reelshort 上流行的短剧之一“不要与秘密亿万富翁女继承人离婚”的剧照。 社交平台截图。
当龙傲天变成塞巴斯蒂安,当冷冰宁变成赛琳娜,一批中国土豪式的短剧在美国开始流行起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发布这些短剧的 **App Reelshort 在美国 iOS 娱乐榜上排名第一,也是整体榜单的第二名,用户需要支付 20 美元左右才能看完一部剧,比 Netflix 多出 15 位每月 49 美元的标准会员费甚至更贵,好莱坞对此“有点匆忙”。
从内容构成来看,除了“老板”之外,卷轴短片还有“婚后恋爱、虐恋、狼人、逆袭”的类型,但“老板”的故事最受欢迎,也成为了卷轴短裤的标签。 Reelshort还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在内容投放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扩张,相比Netflix只有10%的命中率,Reelshort追求30%-50%的命中率。
老板式的短剧在创造快感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 这在美国也不例外。 Reelshort引发的焦虑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制片人的焦虑,其负责人表示自己不是“老板”内容观众,“甚至抗拒爽叙事”,其制作团队对爆款也有沉重的焦虑;二是主创的焦虑,短剧的制作模式,对聘请美国导演和演员的观念影响很大,好莱坞演员说“电影不是这样演的,你怎么能像疯子”,有的导演说“我不再和你合作了”;最后,观众很着急,报道说“很多人其实没有看过,不喜欢可能会有50%以上的人离开”,当观众发现这部清爽剧的套路时,是否会有持续的买单动力,这还得打个问号。
带着这三层焦虑,需要理性看待霸王式短剧在海外的成就:一是短剧的内容并不代表中国故事的文化输出其次,在依靠“老板”和“流行风格”获得一定市场份额后,如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问题无法解决,短剧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在发展过程中,Reelshort逐渐将短剧的时长压缩得越来越短,从“3分钟或9分钟的短剧”到“1分钟的短剧”,这意味着在几十秒的时间里,需要容纳大量的信息,包括刺激眼球的剧情冲突和夸张变形的表演。
说白了,小品就是走钢丝游戏,左边是巨额利润,右边是悬崖峭壁,生死取决于观众的好奇心和耐心在什么时候会**消失。
诚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高度迎合观众情感提神的短剧,有着让观众欲罢不能的顽强生命力,但观众在消费短剧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与短剧“搏斗”,比如后悔被短剧夺走的时间, 以及被短剧征服后的叛逆。
一旦这些灰色的情绪压倒了小品创造的冷静感,小品就会在扩张时迅速被抛弃。 因此,短剧制作人的焦虑与其说是担心自己拍不出足够的爆款,不如说是短剧性质的“短命”特征造成的。
一部短剧要想“长寿”,就必须像文艺领域的其他一流内容乃至其他作品一样,为观众提供丰富的选择,让观众在多样化的短剧内容转化中,自觉地寻求兴趣的转移和情感空虚的填补点。 这样一来,短剧才能在未来的长篇内容竞争中真正找到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