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还要报父母的收入据《时代周刊》报道,近日,有家长爆料称,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表要求填写家长的职业和家庭年收入。
视觉中国.
对此,当地文体局回应称,**是学校自己设计的,家庭收入水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填上收入情况方便老师对孩子更加关注。 如果父母不想透露他们的年收入,他们可以写下收入范围或将其留空。 学校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一些涉及隐私的内容可以填也可以不填,“没必要这么认真”。
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没有错。 但是,在最先进指标的设计和语言上,我们应该尽量科学合理,并注意信息收集的边界。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强行将两者挂钩是不合适的。 所谓当地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可能经济压力很大,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等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
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太多了,无法反驳这一点。 例如,只要家庭关系和睦友好,即使经济收入一般,孩子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充实,心理可能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有些家长整天忙于社交,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即使物质条件好,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归根结底,用一个相关性可疑的经济指标来盲目地推测孩子的心理状况,就像是盲人摸大象的哈哈镜像版,效果自然是扭曲和扭曲的。
同时,这些指标的设计经不起推敲,可能会给家长带来对教育公平的担忧,并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一方面,虽然当地教育体育局和涉事学校工作人员表示,涉及隐私的部分可以留空,但学校会对相关内容保密。 但一些家长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对学生家庭背景的变相“调查”吗?老师会因为这个“钱”而教书吗?而且,如果这些是“可填充的”,那么设置这些指标的意义何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在有意识地了解和比较家庭经济状况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就可能产生比较、傲慢、自卑等不良心态。
视觉中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中,除了填写学生父母的职业、家庭年收入等外,还有一些涉嫌侵犯隐私、违反心理学常识的内容。 例如,“是单亲家庭还是离异家庭”一题,可能会戳到一些敏感学生心中的“伤疤”,加剧负面影响;“父母的教育方法”这个项目似乎有点空洞,让人无法谈论它。 总体来看,这些指标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还存在一个问号。
心理健康档案绝不应成为“窥探”学生隐私的工具,也不应成为“不用认真”的形式主义环境。 如何使心理评估更加科学、人性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4年)》指出,将组织开发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规范量表的选择、监测和实施以及结果的使用。 针对目前一些学校自行设计心理档案的情况,确实有必要尽快出台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明确基本界限,及时纠正不合理、违背心理教育规律的现象。
此外,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递”。 对于基层教师来说,在确保自己不会被过多的非教学事务所困扰的情况下,不妨通过家访、与学生聊天等方式,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由任冠清撰写。
编辑:黄帅。
*:中国青年报社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