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地区地下水水质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当地不乏以“苦水”命名的“苦水村”
一管干净的水被送到农民家中。
记者:赵峰、张海峰。
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澈的自来水流出。 11月23日晚,德州市青云县燕武乡关家村53岁村民李宝春开始打水吃饭。 ”
但回想起几十年前在关家村结婚时的场景,李宝春说,当时太“苦”了:关家村是青云县“十八苦村”之一,地下水苦咸咸的,村里人到村头的洼地舀水吃, 常是半桶黄泥和半桶水。
作为资源、工程和水质短缺的地区,德克萨斯州83%的地下水水质不符合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 “十八苦村”“苦水马寨”,所以当地有很多以“苦水”命名的“苦水村”。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是民生最基本的保障。 2024年,德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同时聚焦水质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体系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全过程建设。 与目前全国近88%的农村自来水渗透率、城乡一体化和大型供水工程覆盖的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7%相比,德州实现了大规模供水率、自来水渗透率和水质达标率“三个100%”,农村人民真正实现了从“有水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
水处理:从“常规”到“深”。
德州市凌城区自来水厂水处理车间,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原本浑浊的原水逐渐变清,从这里流入岭城区千家万户。
德州市水利局农业水利司高级工程师王广清表示,农村供水水质风险主要存在于水源、水处理和管网等方面。 目前,德州市农村供水主要来源为黄河水,建设平原水库替代地下水源,已建成平原水库18座,基本实现一县两库。 同时,在水库和5条骨干输水河道设置了一次、二次水源地“红线”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覆盖、定期巡检,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全市共建成大型水厂23座,保障供水规范化,1 3座自来水厂厂水达到直饮达标。
水处理是满足水质标准的最重要环节。 在灵城区水厂,黄河水通过水管进入水厂预氧化池进行预处理,再经混凝池、空气-水反冲洗过滤器、次氯酸钠消毒等,再完成常规处理。
常规是相对于后来采取的先进处理过程而言的。 岭城区自来水厂隶属于岭城区康润供水公司,公司总经理王连勇介绍,常规处理后的水将进入臭氧接触池和生物活性炭过滤器进行深度处理。
这种先进的处理工艺设置了4组活性炭过滤器,实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类似于家用净水器的“超滤”功能。 整个深度处理工艺投入近3000万元,活性炭一次投入需要300多万元,使用五六年后就要更换了。 王连勇说,目前,岭城区水厂日均可实现6万吨深度处理水供应。
青云县双龙湖水厂自2024年起采用“紫外线+双氧水+活性炭”的深度处理工艺。
紫外线高级氧化工艺利用高能紫外线轰击双氧水,可以去除水中的臭味物质,如土臭素。 前一阶段处理过的水经过这里,几秒钟即可达到深度处理效果。 双龙湖水厂厂长王萌说。
今年4月1日,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正式实施,相关指标由原来的106项调整为97项。 “新国标更加注重感官指标,增加了2-甲基异卡姆酚和土臭素两种感官指标,与饮用水的口感和舒适度密切相关。 王萌表示,双龙湖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可以达到新的国家标准。
灵城区自来水厂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投资80万元购置了新的处理设备,也符合新国标要求。
在德克萨斯州各地水厂的水处理车间,很少见到工作人员,水处理已经自动化,并在重点区域设置了水质关键控制点。
双龙湖水厂以原水接收、二氧化碳添加五大环节为重点控制点,通过监测平台**监控,提前确定数据异常的控制点,快速判断偏差修正方案。
及时介入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可以达到更稳定的水质标准,这比水出厂后发现问题、调整要有效得多。 王萌说。
多重检测: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每天早上一上班,德州科正水质检测的工作人员就会来到灵城区水厂,分别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取水源水样和厂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水质检测。
公司实验室主任李华立介绍,实验室每天对源水、厂房用水、管网用水等相应水质指标进行例行检测,每天对源水进行13次检查,对厂水、管网用水进行11次日常检查。 水质检测结果将在1至2小时内发布,如果指标异常,将及时通知水厂调整水处理方案。 每日水质检测结果也上报灵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广清表示,德州市水利部门除日常检测外,还严格执行县级常规指标43项、市级半年“飞行检查”97项。 全市建成全指标水质检测中心3个,常规指标检测中心8个,实现县级全覆盖卫生部门实行厂水、周边水季度抽检;生态环境部门应当每月对水源地和输水河段的水质进行监测。 由此,建立了农村水质多重检测体系。
县级月检期间,德州科正水质检测工作人员利用每月月中旬的两天时间,随机抽取灵城区27个检测点,直接从家用水龙头接收水样。
根据规定,每2万人将设立一个检测点。 李华丽说,经过多年的检测,发现经过长距离管网输送,厂用水与生活用水的水质相差不大。
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的实施,也对水质检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7月,德州科正水质检测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资质认证,可全面分析新国标中的97项指标。
要确保水质稳定达标,除了检测机构的反馈外,水厂建立的水质检测联动机制也至关重要。
我们在管网水质最不利的点设置了5个水质监测点,一旦发现水质发生变化,将及时调整水厂或加压泵站的运行参数,确保水质达标。 王连勇说,所谓管网中水质最不利点,也是保证水质的关键点,是指管道供水距离较远的地方。 水厂在下属供水服务中心设置了余氯检测仪和浊度检测仪,对余氯、浊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到水厂供水管理中心,值班人员对水质异常情况快速反应,纠正偏差。
例如,国家规定工厂用水的余氯含量不高于2mg l,外围水的余氯含量不低于005mg/l。随着管道距离的增加,余氯含量降低。 “如果水中没有足够的氯,细菌会在四五个小时内滋生。 数据反馈后,优化后的水被快速送入管网。 快速反应是做好时差,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王连勇说。
直管到门:“水龙头”的水安全有保障。
好水流入千家万户,纵横交错的供水网络是“最后一公里”。
目前,德州市共铺设了10万公里的供水管网,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一些农村管道老旧年久失修,渗漏较多,经常断水;各县(市、区)之间的水价差距也较大。
王广庆说,此前,一些村庄的水价可以达到每立方米5、6元,比城市要高。 水价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村内管网渗漏严重,村里户表与普通表差距较大。 此外,过去农村地区的水表大多是机械水表,需要水管人工抄表和常规水表收费,水管的工资也会分摊到水价中。
不,用于管网设施的建设期。
一、老化等问题,德州市加快改造管网,计划在3年内改造708公里供水干网,将供水管网由单向“支线”改为双向“环”,2024年实施村级管网改造和设施改造。 去年,灵城区投资了1个2亿元,3953公里,偏远的密镇、松家镇等镇实现双管网供水。
水利工程“分三段七分管”。 德州各县(市、区)借鉴农村用电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供水公司管理到村长的模式,全面实施“四统一”直管户改革,即统一服务、统一水价、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统一保障。
在灵城区玉记乡小素家村村长处,总水表配备小型面板太阳能电源,数据信息远程采集,与水厂控制中心自动联网,实现自动抄表。 每家每户一根管子一表,机械水表改为智能水表,安装在巷子的显眼位置,实现对用水户所在地、户名、表号、动态用水量、使用时间等信息的实时监控。
王连勇表示,通过对数据的监测和比对,用水量的变化一目了然,可以快速处理管道裂缝、漏水等问题,确保用水安全。
现在自来水很少停用,水价是每边31块钱,我们两个人一个月用两三平方米的水,算不上负担。 智能水表一分钱也没付,全靠自来水公司换了。 小素家村村民张立峰说。
一个智能水表要400多元,赶上一个村民几年的水费。 供水企业的热情从何而来?
一方面,更换智能水表后,水管工数量从900多人减少到153人,节省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监测村庄的用水情况并及时维护,可以降低渗漏率,变相增加收入。 王连勇说。
直管入户改造后,小素家村党支部书记苏吉哲再也不用为村里管网的维护发愁了。 ”
为了服务就近地区,岭城区自来水厂设立了5个供水服务中心。 第五供水服务中心主任王世国说:“现在是第一个发单的平台,我们接到订单进行快速检修。 ”
为推动农村饮用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德州出台新三年规划,实施水源网、供水网、运营服务网“三网”工程,加强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水质管控, 提高家庭水质的精准保障水平。德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守学说。
记者张双双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