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蔡皇帝 ·作者:佳怡。
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同时成立,但现在在资本市场上命运各异。
2024年以来,招商银行、平安、实业的股价先后下跌,并分别累计(复牌前)。 29%,领跌。 中信银行逆市走强,股价累计**3684%。
但尚未实现方和英董事长此前设定的目标——“三年内(2024年)进入前两大股份制银行”。
截至12月1日**,招商银行市值为712713亿元,兴业银行3035元12亿元,中信银行2673元59亿元,暂居股份制银行第三,仅差兴业银行361年53亿元。
财务数据方面,2023Q3中信银行总资产为8922万亿元,前三季度营收156228亿元,归属净利润51433亿元,虽然与招商银行还有一定差距,但离兴业银行不远了。
曾经的“企业业之王”中信银行不断寻求行业地位的飞跃,并正在加速转型:从重资产、低估值的企业业务,向特色鲜明、轻资产、高估值的“零售金融+金融市场+企业”业务模式转型。
01 净息差适中
事实上,中信银行年内市值一度超过兴业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二。 但很快,其股价急速上涨**,行业地位也再次逆转。 截至目前,中信银行股价为546元,与当年最高点(7.94元)已累计**3123%。
股价涨跌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专项估值”投机情绪的消退,更核心的原因是基本面的变化:在银行业净息差下降的背景下,中信银行增速有所放缓。
财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净息差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中游水平。 分别从 2020 年到 2022 年和 2023 年 9 月底。 82%,累计降幅44个基点,明显超过招商银行、平安、兴业银行。
这导致了 1 的增长4万亿,但其净利息收入仍然停滞不前,只有132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净息差下降3个基点,净利息收入也同比下降1个基点9% 至 109239亿元。
净利息收入一直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支柱,就连“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占比超过60%,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占比在70%左右。
受此影响,中信银行的业绩持续承压。 2022Q1,营收增速开始进入下行区间。 2024年第四季度,已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归属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
2024年,银行业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中信银行一季度和三季度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倍62%,归属净利润增长919%,增速也不如去年同期快。
净息差是商业银行的核心收入之一**。 为什么中信银行的净息差相对“适度”?
在资产负债表深度细分、最大的有息资产贷款和垫款后,中信银行的收益率为466%,比招商银行高30个基点,比兴业银行高3个基点,不低。
投资资产规模一般仅次于贷款和垫款,但中信银行的投资收益率仅为307%,远低于325% 和 356%。
因此,整体来看,中信银行的计息资产收益率为402%,比招商银行高出19个基点,与兴业银行基本持平。
真正的差距实际上是在债务方面。 中信银行的存款费用为 214%,略低于平安和兴业银行,但明显高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161%,差距为53个基点。
整体来看,招商银行超低存款成本,尤其是大额低成本活期存款,让股份制银行同行望尘莫及,平安银行凭借资产端较强的盈利能力,构建了净息差优势。
曾经的“大众之王”中信和“行业之王”兴业银行,目前仍处于零售金融转型的过程中在低利率周期下,其贷款和垫款收益率被压缩,同时又不得不提高成本以节省资金,最终其净息差被迫承压。
02 博彩零售金融
经过几年的去杠杆化,重资产、规模驱动的商业模式早已不受资本市场的欢迎,轻资产、质量驱动的零售金融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的估值溢价**。
为由“重”向“轻”转变,提升市值,中信银行在2024年喊出“零售先行战略”,提出“新零售”概念,力争“两到三年内实现零售业收入的50%以上”。
财报显示,2024年和2023H1,中信银行零售转型确实取得了成效,零售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提高了2倍8个百分点至26个百分点5%。零售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上升1。3个百分点至414%,但尚未达到占比50%的战略目标。
零售转型的第一步是建立规模,而MAU是北极星指标。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中信银行零售客户数量为1家34亿,同比增长23亿,规模高于平安、兴业,仅次于招商银行。
但其零售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却明显缓慢。 中信银行未披露APP注册用户数,手机银行月活跃用户为1,58950,000,移动卡空间应用MAU为1861360,000,共345086万,略高于兴业银行,但明显落后于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大APP合计MAU 1.11亿)不是一个数量级。
零售转型深度,需要实现从规模到品质的跨越,即从MAU到AUM。
2023H1,中信银行零售存款总额为145万亿,规模高于平安、兴业,但占比仅为262%。
这是因为中信和中国平安、兴业银行一样,绝大多数零售存款都是成本较高的定期存款,而且成本分别是。 15%,而招商银行60%的零售存款是成本非常低的活期存款,成本仅为043%。
因此,对于中信等银行来说,零售存款占比越高越好,如果零售定期存款规模继续增长,必然会挤压净息差。
然而,零售AUM和非存款零售AUM是衡量非存款AUM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非存款AUM与银行收入直接相关。
截至今年9月底,中信银行零售资产管理规模为418万亿,高于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 然而,其人均零售资产管理规模为3119万,最低。 此外,中信银行非存款资产管理规模为27万亿元,低于平安银行,与兴业银行差距为0334万亿,小于零售资产管理规模的差距。
这意味着中信银行的收入中位数(即财富管理业务)仍然相对较弱,上述净息差占比较高。
纵观信用卡业务,它是零售金融业务的重要拼图,一直被视为中信银行零售转型的“利刀”。
2023H1年中信银行发卡数量为1张107亿,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但其信用卡贷款余额仅为518913亿元,甚至低于平安银行,其信用卡收入也低于招商银行。
不过,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抗风险能力尚可。 上半年宏观经济和国内消费承压,成交量同比仅下降203%,次品率为202%,下降 004个百分点,相对稳定。
整体来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规模正在向第一梯队靠拢,但发展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03 需要解决的不良风险
2024年至2024年初,银行股等A股“核心资产”迎来一波**潮。 当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涨近2倍,兴业银行也涨1倍4倍,但中信银行股价一直低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信银行的“历史包袱”还没有完全清除。
此后,中信银行“刮骨治毒”。 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时任行长方和英宣布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7%,下降 012个百分点,“历史包袱已经清零,从现在开始可以轻装上阵了。 ”
然而,2024年,不良风险风险急剧上升,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
2023H1,中信银行前10大企业贷款客户中有4家为房地产公司,其不良房贷比例较2024年底上升2%21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也上升了1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
同期,中信银行企业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个人不良贷款率也上升005个百分点至108%。
如果要处置不良资产,就必须动用核心资本,而中信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长期处于低位。
中信银行是中国第二批系统重要性银行,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至少达到8%。 截至2024年9月底,中信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81%,虽然高于监管要求,但低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等同行。
对此,中信银行去年披露了配股计划,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400亿元。 若配售完成,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均将上升063个百分点。
最新数据显示,中信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达到944%,接近兴业银行,但仍低于银行业的平均水平(10.)。36%)。此外,配发计划仍处于审查阶段,尚未实施。
当然,不良风险的激增和核心资本的压力都是当今银行业的普遍问题。 然而,对于股价、管理层变动,同时寻求中信银行的零售转型和“反击”,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注:数据来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存在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