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与艾滋病预防的故事 吸毒成瘾与艾滋病 一个渔夫就这样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小夏 健康 更新 2024-01-19

俗话说,一旦吸毒,十年戒毒,就要终生吸毒。 虽然戒毒不是真的,但戒毒的代价对每个人和家庭来说都太大了。

今年36岁的刘晓波,从吸毒成瘾、艾滋病,到成功戒毒,一共经历了15年。 在广东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当地禁毒所及家人的帮助下,刘某近四年未复发,成功戒掉了毒瘾,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幸运”渔夫家庭

由于吸毒成瘾,他负债累累

刘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世代从事捕鱼工作。 虽然养海生活很辛苦,但家里收入还不错,生活简单幸福。 然而,当他和同乡外出钓鱼时,却被一个“毒友”引诱,吃了第一口毒药,从此与毒品结下了不好的关系。

回国后,刘某开始主动联系这个所谓的朋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他成立的年纪,他本该成家立业,但因吸毒成瘾,他逐渐失去了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不仅用家里的积蓄买毒品,还欠下了不少债务。 面对父母、亲戚朋友的辛苦劝说,他总是置若罔闻,表现得无动于衷。 此时的刘某,除了每天吸毒之外,还在想着如何获得毒资,他陷入了毒品的魔魔,无法自拔。

随着吸毒成瘾的加深,刘某从吸热转向注射吸毒。 由于共用针头和吸烟***,他很快就染上了艾滋病。 “当我神志清醒时,我也想过不再吸烟。 因为吸毒不仅耗尽了金钱,还导致我感染了艾滋病。 但是一旦我上瘾,我就无法控制自己。 “刘某回忆道。

从抵制到帮助

他超越了自卑,树立了戒毒的信念

因为吸毒,刘某曾一度离开戒毒所。 2024年,刘某因吸毒被公安机关认定,送至广东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第五次强制隔离戒毒。

HIV感染者和吸毒者,这两个身份让刘晓波在社会上遭受了嘲笑和歧视。 因此,刚进入戒毒所的刘某,脆弱自卑,沉默寡言,思想激进,认为有艾滋病的“护身符”,多次向戒毒中心提出许多无理要求,甚至为了达到非法目的,采取绝食、静坐等极端措施,公然挑衅中心内的警察, 和不服从纪律。

通过与刘某的深入交谈和沟通,惩教民警了解到,他之所以成为“刺”,深层原因恰恰是他对未来没有期待,甚至对生活感到绝望。 针对刘某的情况,大队专门制定了教育矫治方案,决定通过戒律“帮教”、法律法规教育、艾滋病知识普及、抗病毒**实施等一系列方式,帮助刘某树立戒毒信心。

刘某在办公室参加了一次集体治疗活动。 记者供图

刘渐渐发现,身边都是和他一样感染艾滋病的吸毒者,而且他并不孤单。 这里的警察不仅不歧视,还经常要求温暖和关心他们。 通过一段时间的抗病毒**,刘某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与奶奶的亲***通行证

唤醒他重生的心

省第四康复中心秉承“以爱治病,以爱呼爱”的理念,坚持用心情感对待艾滋病吸毒者,唤醒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激发治疗的内在动力。 在每天的推心交谈中,民警得知刘某从小就受到外婆的照顾,对外婆情有独钟。 因为强制隔离戒毒,他没能在几年前庆祝祖母的生日。 现在奶奶的生日又快到了,却因为强制隔离戒毒,他无法过奶奶的生日,情绪十分低落。

经过分析判断,大队民警一致认为这是对刘某进行家庭帮教的机会,并决定尝试通过外婆的鼓励,唤醒刘某吸毒者的决心。 随后,经过周密的安排和联系,民警带着远程**呼叫设备前往刘某家,并在其祖母生日当天安排了一次远程**会议。

接通后,刘的奶奶和家人围坐在照片中,为他戒毒加油:“孙,你出来一定要听话,不要再吸毒了,奶奶相信你一定能成功戒毒。 奶奶的呼唤,让刘某瞬间哭得如雨点。

在一次简单的**会面中,刘某感受到了警方的用心和关怀,开始愿意正视吸毒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 在戒毒民警的教育和指导下,他重新找回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努力和坚持,成功戒掉了毒瘾。

从中心出院后,刘某回到老家工作。 在当地禁毒所和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下,身体逐渐好转的刘某又重新拾起了渔民的生意,生活也逐渐走上了正轨,收入也比较可观,也逐渐还清了之前的债务。

刘正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正准备乘坐他的渔船出海。 记者供图

毒品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如果不是警察和社工把我从吸毒的魔鬼坑里拉出来,我就无法融入社会,回到家庭,也不会有现在的生活。 民警到刘某家回访时,刘某回顾了自己十几年被毒品吞噬的青春时光,他感慨万千地说。

记者Gondan。

通讯员:钟明,陈俊民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