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香,东方嗅觉密码

小夏 美食 更新 2024-01-19

我之前在法国学建筑,因为读书设计自然而然地对生活美学产生了兴趣,接触到了大量的手工艺品,也收集了很多日常用具。 慢慢地和很多手工艺人成为了好朋友,于是我成立了一个叫Made Culture的组织,通过展览和纪录片等,追溯一些手工艺品或传统品牌的根源,也找出如何让传统手工艺更现代,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 2024年,我回到北京,对传统香水产生了兴趣,借此机会,我认识了张帆先生,了解到香水也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有生活方式的丰富品类,这么有趣的东西必须传达给大众,于是我们开始了关于东方香水的一系列讨论。

严格来说,我不是来自香火世家,我们家更像是香料商人。 我们浙江人经常跑来跑去,我父亲上世纪90年代去越南做生意,买了一些珍贵的木材回国,我跟着他去了东南亚那些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沉香,耳朵和眼睛都受到了影响。 大学的时候,我在浙江农林大学学习习,虽然在学校期间接触了很多香料和木材,但当时我对沉香木和中国香水知之甚少。 直到毕业后,他开始了沉香原料的生意,才开始逐渐走上这条路。 2024年前后,在出版社的邀请下,我开始写藏书中的一些书,包括沉香木,于是我慢慢进入了对这些材料文化价值的挖掘,然后逐渐开始做一些关于中国香文化的研究。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从左到右:沉香、熏香、芒草盐、檀香。

供稿:张帆)我是继承父亲事业的“香二代”。我父亲是国家改革开放后香精调配专业成立后的第一位毕业生,毕业后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于2024年创办了自己的香精公司。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化学,我也在准备**,然后我有机会正式进入这个行业,就是为父亲参加原材料生产的检验,这让我很感动。 当我向群里介绍自己时,我说我是中国香精公司的二代,然后很多人热情地回应,“我也是二代”,但他们都60多岁了,胡子都白了。 这些爷爷是香精香料家族企业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可见这个行业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

2024年,冯天乐参加的“ifeat游学团”官方海报。

之所以带领张帆走向东方香水,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木材的理解,其实正是因为东方香水的核心就是木材。 例如,我们经常谈论沉香和檀香。 不同产地、不同时期生产的沉香,其口感是完全不同的。 在不同气候下生长的芳香植物决定了不同的提取方法。 喜马拉雅山以东的潮湿地区出产更多水溶性芳香植物,需要在水中煮沸才能释放出来,比如中国东南沿海的茶叶喜马拉雅山以西的干旱地区生产更多需要蒸馏的油溶性芳香植物,例如摩洛哥玫瑰。 东方香更多来源于木结和草药。

英国香水。 19世纪。

瓶高 115 厘米,底部直径 63×4.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品。

沉香雕刻牡丹图案花瓶。

清楚。 故宫博物院藏品。

它是由一整块沉香木和材料本身的纹理雕刻而成的。

我们研究差异越多,或者当我们比较它们时,我们就越发现相似之处多于差异。 共同点最终归结为嗅觉。 回到嗅觉本身,即嗅觉与人的关系,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技术角度来看,东西方香水的区别应该是蒸馏技术的应用。 精油起源于11世纪的阿拉伯,通过蒸馏提取植物提取物而得到精油。 中国植物提取物通常是在水中煎煮而成的。 精油之于西方,相当于中医之于中国,是最早用于治疗疾病的保健和医疗用品。 十字军东征后,欧洲人从阿拉伯学习技术,大约在2024年,出现了以酒精为溶剂的现代香水的原型。 最早的香水被称为“匈牙利水”,是献给匈牙利女王的。 它也是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的“小药”,可以内服或外服。 例如,有些问题,如偏头痛,有些问题也可以用来洗澡。

匈牙利女王圣伊丽莎白。

匈牙利水“香水标签。

温莎肥皂。 温莎肥皂。

让沐浴成为一种乐趣”。

packer'S Florida Water Soap 是最纯净、最精致的清洁成分与精制植物油和化学纯甘油的组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英国人发起了一场卫生革命,提倡经常洗澡,甚至发明了私人厕所。 卫生革命逐渐蔓延到整个欧洲,2024年后,私人浴室和厕所几乎在整个欧洲普及。 在这种背景下,香水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被削弱了。 取而代之的是肥皂的出现,它取代了当时无味的马赛肥皂。

为什么蒸馏技术在西方普及,而在中国却没有?事实上,蒸馏技术在宋代就已经频频传入中国,但中国人一直用香来熏香,后来就变成了香棒和木粉香。 我和张帆的共识是,以喜马拉雅山为分水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炎热潮湿,而阿拉伯和地中海气候的夏季炎热干燥。 越干燥的地方,越容易获得油溶性精油,越干燥的地方,越容易获得水溶性提取物。

蒸馏。 在火上熏香。 老子弹钢琴(局部)。

唐周(传记)。

弗里尔美术馆收藏。

当我们说香水是“洋产品”时,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形式,还包括气味,包括与味道相对应的词语。 使用客观化的感官词汇来准确描述主观感受,本身就是相当西方的。 蒸馏技术发生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所以那些基本香精的嗅觉词汇也来自西方,来自他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基本词时不会记住它们,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它们。 为什么我们觉得熏香领域有如此鲜明的文化相对性?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有些味道只存在于他们的环境中。 这是一个文化隔间,但它也是一个生活体验隔间。

在东方和西方,感官的重要性顺序是不一样的。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条轨迹在西方奠定的基础是“视觉至上”,这是西方思想的起点,至少是希腊思想。 在此基础上,后来的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为视觉中心主义奠定了基础。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愿景是主动的和探索性的。 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明确强调整体的身体体验。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五感六感”的界面上相互作用。 因此,可以说,西方制度与世界的关系,是以“我要观察你”、“我要了解你”、“我要改变你”为中心,是主体性向外的过程。 另一方面,东方体系可能更强调“相遇”、参与和融合。 在东方,嗅觉、味觉和触觉比视觉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 与西方世界相比,我们有一种更强调整体“身体感”和“识别感”的文化特征。

春天闺房疲惫的阅读图片(局部)。

清澈、冰冷的碎片。 天津博物院收藏。

高士延庆(局部)。

南宋,匿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香的根源在安静的房间里燃烧。

熏香必须在弧形房的深室中燃烧,矮人卓炉与人的膝盖齐平,用银叶或云母生火,做成板状排列香,香不如火自然,没有烟味和干燥感。 ”

阎志岳的《香谱史》引自《香谱新编》。

东西方对香味的感知和理解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不同文化在观察和体验世界方式上的差异。 但两者有着非常相似的发展背景香水的出现最初离不开宗教,然后是清洁,最后是个人体验。 其实,这与现代思想发展规律不谋而合,从大神到小我。 事实上,中国也经历了一个非常相似的过程。

竹溪焚香

南宋马元。

下图为局部图片。

中国传统熏香的世界非常丰富,历史非常悠久,现在发现的较早的香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到了商代和周时期,中国人对熏香有着非常明确的脉络,最初是以祭祀为主的。 到了先秦时期后,熏香的使用开始变得栩栩如生,并且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如《诗经》、《楚辞》等内容都有相关记载,人们将自然界中的各种芳香植物佩戴在身上,以求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 直到今天,这些习仍然保存在南方的许多村庄和城镇中。

清明滨江地图“民间香料店(部分)。

宋张择端.

中国人使用香料的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其底层逻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很多艺术、生活、精神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个东西就行不通了,比如中医,很多人都说中药没有效果,如果中药用的药材不是天然的, 不正宗,不够年限或者药用性不够,那么医生的功底再高,也没用。和香也是一样,所以如果让一个中国调香师加入皮革香味或者一些合成香味,他会非常厌恶和厌恶,因为这是对他的认知、他的审美,而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他要遵循“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这个概念落在香气上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中式制作的桂花香味会和龙井茶融合在一起,叫做桂花龙井,是花和茶的结合,是一种自然的结合,是一种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味道。

另一层是香文化和美学的相关性。 这也是从先秦时期开始,逐渐开始盛行于唐宋时期。 首先是中国香的视觉美,如火中香、封香、戴香囊等,是中国最常规的香形式,与生活的审美息息相关。 同时,中国人在使用香的过程中也有很强的忍耐力,在挂画、插花、打坐时都能用到熏香,一旦熏香与礼仪和生活审美融为一体,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贵族熏香。

沉香如意。

清朝。 故宫博物院藏品。

绿釉香炉。 姓。

成都华通博物馆。

熏香在中国有这样的含义,代表着生活的富足,只有富裕之后才会有精神上的追求,才会用上香。 比如我们说“书香世家”,这个词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家庭很有文化程度,但一定意味着这个家庭很有钱,有地位,因为书和香都是贵族的东西。 因此,汉代丝绸之路开始后,一些珍贵的香料来自西域:如沉香、檀香、乳香等。 因此,从汉代到清代,朝廷都留下了这些香料的使用记录。 在这方面,熏香的使用代表了一种贵族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中国香火发展到文人阶层,大约在唐宋时期。 文人也像西方一样强调用香来清洁,但在中国,清洁并不单纯是指去除空间中的污秽,还具有净化心灵的功能。 就文人用香的形式和功能而言,例如,在写琴和弹琴时烧香,是用来保持心灵清净的。 文人用香的生活审美,强调文人通过熏香提醒自己更高的道德标准。 我觉得东方文人的核心是很内敛的,因为这种克制,东方的味道大多是内含的。 例如,沉香和檀香木具有很强的催收性。 比如藏香,它的一些原料有臭味和苦味。 但中国人会有这种“试炼苦难”的情节,可以警醒自己,让自己的心不乱不清。

听钢琴(细节)。

北宋宋徽宗赵姬

我一直认为,如果要描述东方的气息,那一定是离不开考古过程的。 关于香水,我们国家留下了不少文献,但嗅觉不能只存在于文字中,这或许是我们三个人最大的共识。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谈“未来”。 否则,东方只能通过他人来解释。 其实,西方对“东方”熏香的尝试不少,很多都是他们的想象,难免充满了误解。

我认为“灵性”。这是一个关键字,另一个关键字是“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的审美,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特别大的问题。 从康德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出发,他曾经断言“一切香都是臭的”,这句话的基本逻辑就是说美是沉思的。 但是,由于嗅觉过于个体化,主体之间无法达成共识,因此无法进行嗅觉的审美活动或审美价值判断。 中国文人,从魏晋到唐宋,都非常讲究生活的审美,或者说把生活看作是一种审美体验。 我觉得东西方文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人更喜欢沉思,而东方人更注重感情。

在香氛分类中,有一个类别叫“东方香”,其实是早期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想象,也反映了当时西方人“世界那么大,我想看看”的心态。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东方文化一直是西方香水挪用的对象,蕴含着各种想象。 在某种程度上,熏香代表了对理性的反叛。 有时我们闻到一些来自西方的东方香味,特别沉重、油腻、甜美。

我认为当代必然更加个人化。 这种个人的表达,也是我们在东方香水中可以尝试的。 因为它更具艺术性,更倾向于传达个人的感受和经历,不像是相机的完全还原,而是像一幅画,描述的视角取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

传统文化的行业都是我们做的,现代化就是要做的:第一部分,首先要抛开陈规矩、僵化的传承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内容,但并不要求我们千篇一律。 就像没有人规定宫保鸡丁必须加黄瓜或花生一样,每个食谱都会有些不同,所以肯定有改进的余地。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平衡,不要把它改成与传统香火有很大区别,也不要做高低,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慢慢磨合的过程。 好在现代科技能满足古典和香火无法完成的工艺,我们还会用到更多鸢尾花、依兰等“非中国”元素,这是传统香的现代化。 我们能做的就是确保内核符合我想做的那种中文内核。 第二部分是视觉上的提升,我们可以对当代设计元素进行融合,使其诉求更加多元。 熏香的内容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和有品位的,它可以是动态的,比如展览。 说到底这个概念也应该是当代的,中国香的很多概念都是非常经典的,比如“天人合一”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一个概念,至少到现在还没有落后,还是很前沿的理念。

我们正在策划的系列展览是关于现代主义与香水之间的关系。 我们想让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香水,我们的使命是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建立嗅觉记忆,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它。 此外,我们还计划明年在法国举办东方香水展览,向法国展示东方香水的研究成果。

古老的配方修复。 在学习香水的时候,我意识到现在的香水行业以西方为中心,于是我对东方香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做了“东方嗅觉美学图书馆”,在经典、生活、自然中发现和探索中国香味。 当中国香文化自然发展起来时,我们感到嗅觉不仅是欣赏的对象,更是感知世界的媒介,可以调整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感知。 其实,当代中国调香师大多都有这种意识,只是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同。 从“嗅觉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需要太担心,只要我们把文化传承好,然后做出一些我们的文化自主性,就已经很有启发性了。

无论是西方的香,还是东方的气,都不是衣食住行的必需品,而是让人在不同的时境和空间语境中优雅地生活。 其实,自古以来,从东方到西方,人们都渴望用各种植物的芬芳来创造梦境,调和幻觉,也许只是因为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古代与现代并存,东方与西方相遇。

我们寻找当代传统的生活智慧、古朴的品味、精湛的民间艺术,怀着敬畏之情去复制、弘扬、传承它们,希望它们在迭代更新的流通中持续下去,就像东方香在香氛行业的兴起中,以古人的智慧回归到今天人们的生活一样。 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如何活得更好”的思考,所以现在,是时候离开荧幕,回归大地,回归“天人合一”,带着更多的感情回到精神生活的氛围中,让世界的芬芳带我们进入万万个意境。

策划丨金亮工作室

由郝曼宁撰写。

坐标 Ovelar

海报设计:So creative studio

操作蒂芙尼

微信设计:mika zhang

部分**由李亚伟、张帆、冯天乐提供。

通过民间艺术新美学、民间艺术新产业、民间艺术新可持续性三个板块,持续观察和记录国内民间艺术产业的新兴新势力,探索工艺背后的创作理念和精神底蕴在当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民间艺术”回归当代生活场景的可能性。

滑动浏览往期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