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式并购、廉价出售资产、免除巨额债务......2024年即将结束,一些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正在竭尽全力频繁“空壳”出手,试图通过美化资产负债表来规避退市风险。
上市公司试图维持其“上市”地位并非不可理解。 通过资产重组等商机拓展业务,开辟新的业绩增长点,实现“绝境生存”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把“保命在壳里”当成救命稻草,钻空打“财术”,那绝对不是正确的办法。
即使运气成功“保壳”,带来“空壳”勉强在资本市场生存,但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前景依然堪忧,更有可能继续“*ST”。 过往经验表明,有不少上市公司为了延续A股的生命力而“恐慌择路”,选择质量差、难以协调的行业急于兼并,这些不良资产被置换,反而加速企业走向退市甚至破产的深渊。
上市公司的“花壳”不利于A**领域的长期健康发展。 部分公司之所以濒临退市,主要是因为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业绩不景气,而美化财务状况等突如其来的交易等短期手段并没有真正改变公司的实际状况。 如果A**市场充斥着这样的“僵尸企业”,那么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就难以有效发挥,优秀企业的价值就无法真正体现,整个**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也谈不上。
并购、重组、债务减免等应该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手段,而不是避免退市的“命丹”。未来,监管部门要努力堵住退市的漏洞,疏通退市的堵点,加大退市力度。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细化退市指标,加大金融经营“炮轰”难度,保持并购重组的严肃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管,对“动不动、跟不上”的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应尽可能撤退”。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想被资本市场淘汰,它应该少一些坏主意,多一些真正的业务。 只有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吸收优质资产,恢复造血能力,真正做好经营业绩,才能实现重生,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反之,如果确实因为管理不善触及了退市红线,不如大方告别,也不要冒着被严惩、严惩的风险违规“护壳”。 (作者:李华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