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是现代名将的摇篮,国民党军的王耀武、郑东国、胡廉、杜玉明,我军的陈庚、宋世伦,革命烈士黄公钧、吴忠浩等人,都出自黄埔军校。
2024年9月,他领导了湖南、江西秋收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秋收起义期间,共有23名黄埔学生参加起义,是起义军的骨干。
他们是:陆德明、张子卿、钟文章、于善都、苏先军、范树德、尤学成、刘星、王亮、陈伯军、陆驰、徐姝、黄子吉、陈淑华、黄展、曾世娥、陈浩、吴忠浩、徐彦刚、**安、张宗勋、谭锡林、陈龙河。 其中,陈浩和张子庆毕业于黄埔第一军校一期。 陆德明、于善度、钟文章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 苏仙君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 吴忠浩、**安、范树德、陆驰、徐姝、黄子骥、陈淑华、黄穗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 张宗勋、陈龙河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 谭锡林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徐彦刚、尤学成、刘星、王亮、陈伯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曾世娥毕业于黄埔军区沙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3名黄埔学生中只有两名成为开国将领,他们分别是张宗勋和陈伯钧。 为什么剩下的21位将军没能成为开国元勋?我会试着总结一下。
第一个原因:授予称号不符合授予一般的条件。 五五授予爵位时,因为***辞去了原定的大元帅军衔,**等人也辞去了本应授予的元帅军衔。
结果,建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不再在军队服役的同志将不再参与授予头衔。 参加秋收起义的黄埔学生刘星,当时是北京地质学院院长,早已不再担任军职,因此没有参加授职。
另一位参加秋收起义的黄埔学生谭锡林参加了授勋仪式,但只获得了中将军衔。 按照他早期的资历,谭锡林作为参加秋收起义的老革命家,授予将军军衔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谭锡林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最高职位只是军长,而要被授予上将军衔,标准配置是正规军级,少数副军级,虽然谭锡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破例晋升为副军级, 但他离一般资格还差一点,所以授予中将军衔是合理的。
第二个原因:许多将军在战争年代死亡。 秋收起义一发动,钟文章下落不明,黄璲死,在部队撤退期间,吕德铭为了掩护大军撤退,死在江西萍乡泸溪镇。
井冈山根据地期间,陆驰(被陈伯钧误杀)和张子清相继牺牲,红四军南下开辟闽南苏区时,吴忠浩、陈龙河、曾世娥等人英勇牺牲。 尤学成和**安被调到红五军,在与***交战时相继牺牲。
红军时期,由于我军实力悬殊,许多高级将领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参加秋收起义的黄埔学子牺牲了不少骨干力量,令人遗憾。 如果这些将军活到颁奖之时,共和国将军名单中将增加许多名字。
第三个原因:一些将军叛逃了革命。 在参加秋收起义的黄埔学生中,苏先军、于善都、陈浩、徐树、黄子济、范树德、陈树华等人都成了可耻的革命叛徒。
苏先军和于善都分别担任叛军第3团和第1师团长,两位老军官习强,不支持***进军井冈山的战略,一再阻挠。
三湾整编时,两人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苏先军当场离军,投奔国民党。 苏献君叛逆后,多次出卖革命秘密,后来被红三军俘虏。
于善都以报到**为借口,离开了军队,投靠蒋介石,在上海过着醉酒的生活。 余善都为了赚钱,偷偷贩卖毒品,事发后被蒋介石枪杀。
秋收起义发动前,陈淑华与陆德明等人一起前往武汉,在回程途中遇到民兵团,负伤倒下,遂投敌。 在北平和谈期间,陈树华陪同张志忠代表国民党谈判小组,谈判破裂后,他投身于人民阵营,结局是这些叛徒中最好的。
陈昊是一个相当依赖的将军,这个人后来与黄子骥、徐书、韩长剑(韩壮健)一起造反,**亲自指挥一个排,半路追上他们,揭露了这群叛徒的阴谋,陈浩等人被众审后被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