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清华大学教授陈秉正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的观点:35岁考虑退休为时已晚,应该早点考虑并采取行动。 当然,这位专家所指的养老金更多是在投资和储蓄层面,但现实情况是,老年人口在不断扩大,银发经济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升级。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亿人,占总人口的19%8%;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亿,占总人口的14%9%。
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以后存钱之外,如何以形式供养老人,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24年,我国实际已形成“9073”养老模式,约90%的老年人居家,约7%的老年人依靠社区扶持养老,3%的老年人居住在机构。
由于居住环境和养老成本等因素,90%的居家养老群体选择外地度晚,即所谓的候鸟养老。
目前,从东北地区到海南、长三角中心城市到周边二三线城市的长距离养老路径已逐步形成。 今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养老产业调研团队发布《2023中国候鸟冬季栖息地适宜指数》,三亚、海口、琼海、广州、珠海、南宁、柳州、厦门、深圳、江门是今年冬季榜单前10名的城市。
候鸟养老的背后,现在相应的医疗和住房设施是如何发展的?地方激励政策将带动什么样的养老产业?
**根据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对旅居养老的接受度并不低。 而那些喜欢在南方退休的人,都是东北人。 据统计,整个东北地区有近1500万老年人。 但是,东北的气候不太适合退休。 东北冬季,天气往往冷至零下20摄氏度,不仅出行不便,而且难以储存新鲜果蔬。 一些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在东北地区无法舒适地生活。
到了冬天,东部三省的老人收拾行装,选择去气候温暖的城市避寒已经是常态,有新闻报道说,在每年12月到1月的气温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哈尔滨的一些社区和企业可以集中精力购买一些飞往海南的机票。 据统计,在三亚的76万常住人口中,东北地区有20多万人。 以至于有网友吐槽,在三亚,连哈尔滨市第二医院的分院都开了。 2024年,东北**在三亚开设了派出所。
还调查发现,能够接受滞留养老的老年人一般满足几个具体条件,一是经济收入水平有一定水平、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素质较好的居民,二是候鸟滞留养老需要空间流动费用较多,对健康状况有一定要求,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区域的选择上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济水平。
12月7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郭汉桥表示,北京鼓励和支持北京老年人冬季到海南,夏季到河北、内蒙古等北方地区。 虽然目前尚未公布具体政策,但2024年,黑龙江与广东等14个省份的民政部门签署了出行居住、医疗等领域合作框架协议。
当然,远距离养老也带来了很多政策限制,有**报道,有哈尔滨老人为了方便生活,想办理海口的户口,却因为不符合当地的定居条件。 如果没有户口,就很难享受到当地相应的福利政策。 同样,远期养老也给就医带来了问题,东北和海南的医保跨省结算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老人南下海南避寒,也有老人北上逃避高昂的生活成本。
据有报道,在香港相对偏僻的屯门地区,一间40或50平米的私人护理院舍,具有护理功能**,一般每年8-10万港元。 公立疗养院虽然相对便宜,但需要漫长的申请过程。 于是有的老人选择了深圳北部老人的目的地,也有香港的老人说,同样**在深圳的养老院差不多可以申请两床养老公寓。
面对香港私人养老机构服务昂贵、服务差的现状,香港不少长者对北方的养老需求越来越大。 当然,除了第一名的优势外,深圳离香港很近,交通足够便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现在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 根据最新统计,香港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84岁7岁时,他排名世界第一。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24年65岁及以上长者人数超过280万人到2024年,香港将成为全球长者比例最高的城市。
目前,香港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是排队时间过长,公立养老院的轮候时间长,平均2-3年;然而,另一方面,私立养老院的高成本,加上近年人手短缺和私立机构质量下降。 推动香港长者北上内地养老,似乎已经成为缓解香港养老压力的一条出路。
对此,长者北上,其实香港特别行政区**也保持着鼓励的态度部分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如前往内地养老,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 202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设立「广东省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计划将香港非**机构在深圳及肇庆两间养老院的床位开放予公营护养院轮候的长者。 由2024年起,香港居民如选择在广东退休并符合要求,每月可获发港币1,570元高龄津贴及港币4,060元长者生活津贴。
当然,与东北老人南下类似,香港的老年人在远程就医中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香港每月发放的4000元医疗福利无法使用,跨境医疗系统没有对接,内地医疗保险不适合门诊, 等等,而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医保结算终于有了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都市圈老龄化程度较高,据统计,自2024年以来,上海户籍人口中有1 3人年龄在60岁以上。 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远距离养老模式相对成熟,相关政策壁垒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交通相对便利,生活习惯相似,以及近年来不断推进的长三角一体化政策。
2024年以来,上海已有14个区与江苏、浙江、安徽等20多个城市签订区域养老服务合作备忘录。 在长三角试点城市,老年人医疗保险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长三角部分城市也解决了养老床位互认问题。
不过,上海的老年人在远距离养老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城市之间养老政策的差异。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海长期护理保险的异地结算。 作为国内最早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的城市之一,上海的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通过当地的医疗保险进行结算,还可以有相关的劳务公司来保证家政工人的服务质量。 但目前,只有苏州、南通、宁波等长三角城市也实施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目前,根据相关规定,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在各地已开始试点,但手续仍然繁琐,不同地区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
另外由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对远距离养老的需求巨大,养老机构与有需要的老年人之间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专家提出,上海、长三角等规模的城市地区,要能率先跨区域建立“养老服务地图”,统一的制度可以让有需要的老年人跨区域选择养老机构,并可以比对设施等具体信息, 环境、成本标准和服务项目。
当然,无论老年人在哪个地区,医疗永远是老年人最大的问题。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还显示,我国超过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我国60岁以上约有2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2亿。 因此,对于需要在异地照顾老人的老人来说,离医院的距离大概是选择养老区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一些专业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也表示,大多数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平均每个月都要去门诊两次,如果离医院较远,对老年人来说非常不方便。 但是,如果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相应的成本和费用也会增加。 在香港和一些一线城市,养老机构会利用大医院医生轮换来补贴养老机构的医疗缺口,但对于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养老机构来说,医疗资源的匮乏也将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一大难点。
由于气候和生活成本的原因,远距离养老已经有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然而,与旅居养老群体相关的远程医疗服务、家政服务、情感关怀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仍存在一些市场缺口和一些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跨区域协同,还需要引入民间资本和市场化机制,实现真正的“养老自由”。
资源。 1、北京鼓励老年人生活,住上老年“候鸟”,新模式正在逐步被接受,老百姓是最健康的客户。
2. 尹明山留在养老社区的启示:28亿中国老年人“安享晚年”的路在哪里,第一财经。
3、东北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可能不在东北地区,低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