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参加一个商务晚宴,认识了很多行业大佬,大多是做前端业务的,所以在酒肉聊天的时候,我得到了很多八卦消息,其中一个哥们跟我说:“飞凡汽车有钱,开一家***的年租金是8000万”,我回答了,问是哪家店, 回复为“北京市东城区长安街1号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
当时我以为蔚来要来了,之前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就参观了那个地方的蔚来中心,没想到上汽会花这么多钱。
但似乎不太了解一般情况,造车这件事,飞帆一直都愿意花钱,以R7为例,在硬件方面,这款车就有足够的诚意,比如33顶级感知硬件,国内首款量产Premium 4D成像雷达,全球首款量产Luminar 1550nm高规格激光雷达, 等。
不幸的是,R7 自推出以来表现不佳,平均每月交付不到 100 台。 这一成绩还不足以让飞帆支付东方新天地商场的租金。
自救措施,R7也考虑过,“车电分离”政策就是这样鼓起来的。 一时间,粉丝们以为菲凡有兴趣来蔚来。
然而,飞帆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己,仅蔚来就拥有1600多个换电站,并且有信心拆解销售,从数量上看,飞帆在这里只是个婴儿,后来外界吐槽R7的“车电分离”政策是销售套路,这还是有道理的。
当然,这都是前事了,至少为了卖得更好,R7将产品力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直接让小鹏G6感受到了压力。
R7和G6都经历了“赔钱赚钱”的阶段,不同的是后者跑了,前者还没有多大存在感。 看到他从高楼上站起来,看到他宴请客人,飞凡不得不提高赌注。
从产品层面来看,目前外观不错,**R7已经对G6形成了降维打击,有定位和尺寸数据,49米的车身长度+近3米的轴距,足以让小鹏汽车的主流呈现出羡慕之情。 而且,由于增加了躺着的细胞,**R7有效减少了对纵向空间的侵占,后排座椅体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一款轿跑SUV来说,可以兼顾外形和空间,已经非常高端了,这也是**R7bug的地方。
G6并不是完全失败,至少它的机箱规格更高,智能硬件基本做到了全系统合一,而R7为了照顾定价,在配置上有明显的权衡(比如低配置版没有搭载Nvidia Orin-X芯片,摄像头和雷达的数量也不是最高规格)。
配置各有千秋,可以看作是对**R7和小鹏G6的中肯评价。
这里是要谈的**的扩展。
*R7的起售价为1899万元,比现款车型低9万元,成为20万元以内唯一的中大型纯电动轿跑SUV。 所谓“错位竞争策略到了极致”,*r7是骗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一战,R7与小鹏G6完成了**颠倒,小鹏G6凭借这一招,才得以抢夺Model Y虎口中的食物。 飞凡想要的,就是以别人的方式对待别人。
事实上,“主动官降”在汽车市场并不少见,正面案例不少,比如VOYAH FREE、文捷M7、大众ID系列等,都是降价后销量触底的代表性玩家。 由此可见,飞帆希望用最直接的诚意来挽救市场业绩。
来来回回,**R7接近“物美价廉”这几个字。
有用吗?这就引出了一个经典的问题:拥有无可挑剔的产品力和定价策略的飞帆F7,怎么可能卖不出去小鹏P7i和蔚来ET5?
认识到,重要原因在于飞帆没有足够的品牌力。
虽然有上汽集团的背书,但作为背负着历史包袱的新品牌,飞帆的大众基础肉眼可见为薄弱,正常情况下,人性会更倾向于选择保险方案,也就是更知名的品牌。 反映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以来都是赢家通吃的局面。
另一方面,特斯拉Model Y和小鹏G6之所以能站稳脚跟,也是得益于品牌力,不然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么多人买Model Y这样的“毛坯屋”。
自“成都车展维权”事件以来,飞帆品牌形象薄弱越来越成为顽疾,而至于“挪用存款”的网络舆论事件,似乎只是冰山一角。
飞帆不受欢迎,而上汽自身的战略规划与此有很大关系,最受关注的就是智基,所谓“左右争斗,必有失误”,想要冲高的上汽,最终将内耗留给了自己,当初菲凡F7在营销层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个道理。
但说到千事万,核心是上汽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
2024年,上汽砸了72亿元搞新能源,甚至在三年后建起了新能源汽车工厂。
不好的是,上汽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过去油车可以随便赚的时代,上汽在自我革命方面,总是做人慢。 类似的剧情,哪吒汽车有着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被迫PUA自己的时候,上汽集团并没有做好准备,一方面油车销量逐年下滑,另一方面又有新能源产品摆不上桌面。最后,我得到了一个“早起晚赶”的结局。
至于武陵老人。 卖一辆车只能赚不到100元,再大多少,也起不到整体的助推作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汽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并不逊色于比亚迪和长城,但数百亿美元也只是五菱宏光出炉,就连热门车型也只能追溯到2024年推出的荣威RX5。
那么,主动降值的**R7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呢?
从外观上看,**R7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好车,但面对品牌力的不足,突围似乎是一种奢侈;内部来看,目前R7的战场在30万级别,**已经改到了20万级别,相当于换了赛道,潜力更大,压力更小,但会被现在的R7老板视为背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飞凡再次被**诟病。
这已经不是飞凡第一次背刺“自家人”了,飞凡F7的定价一度让同为兄弟的智基L7非常尴尬,飞凡F7上市后,智基L7一度跌入谷底,从“4天拿万单”到“单月交付79台”。 至于R7本身,也被智基LS7和别克E5意外伤害。
如果别克靠着合资的光环和市场情绪捧着一枚避死金牌,那么在品牌差异化上并不明显的飞凡和智基,必然会自相残杀。 再往深一点看,如今的飞凡和智基都需要一款爆款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在肆无忌惮的冲动过程中,老车主被背后捅刀子,成了不得不面对的囚徒困境。
我常常在想,当一个品牌的产品定价长期处于跳跃阶段时,会不会因为选择太难而被劝退?
视情况而定,像特斯拉这样的标杆公司,极有可能无视客观规律,而几次调价却仍占据榜单主导地位的现象,足以说明问题所在。 不过,特斯拉也是个特例,只能说**调整是一把双刃剑,谁也没人能预料到故事会因此变成什么样子,能不能提出大团圆结局,恐怕吴兵自己也回答不上来。
写在背面
*R7 仍在热议,但当喧嚣消退,飞凡仍然需要一个新的故事来支撑现场。 此前有人在网上爆料,称**R7的订单量在两个小时内就突破了7万,考虑到实际情况,这个数字并不是很可信,在时间、销量和用户的压力下,飞帆正处于尴尬的过渡期。 或许,飞帆并没有把全村的希望寄托在**R7身上,但在外人眼中,如果**R7再也交不出一个耀眼的答案,那么飞帆汽车就越来越接近市场边缘化了。
无论如何,我们希望飞帆R7能够如愿以偿,收获良好的销售业绩。 同样,我也希望飞凡汽车能够早日突破这个圈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飞凡汽车和飞凡R7的未来,您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