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援助,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中共解放区发动猛烈进攻。
与很多人对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垮台的印象不同,国民党在战争初期就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蒋介石集结重兵,不断围剿解放区,给本来就不富裕的解放区造成巨大损失,各地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改变战局,在分析了形势之后,他提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那就是集中兵力攻打中原,派出大军进驻大别山。
为什么选择大别山?这与中原的环境关系很大,中原平原多,险山少,但仍有少数高点极其关键。
大别山就是其中之一,大别山紧邻长江,在南京以东,大别山无疑是北上过江的重要跳板。
蒋介石投入大批兵力围剿解放区,要想打赢与国民党的决战,就不能总是在解放区周围的内线作战,而应该把战火放在外线。
进入大别山,直接威胁到敌人腹地,其他解放区就能喘口气了。
于是,**亲自起草了一封电报,决定调动刘邓的军队进军大别山。
不过,这个决定无疑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做法,刘邓在接到董事长的电报时,也感到有些担心。
2024年,决定发动战略攻势,刘邓的军队作为主力之一,不仅强悍有力,而且战斗经验丰富。
于是,6月30日,刘邓的12万余人大军渡过黄河,向鲁西南进军。
国民党在山东战败撤退,刘邓的军队在这里进展非常顺利,连续占领了20多个县城。
如果他们继续保持这种势头,他们不仅能够站稳脚跟,而且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个时候,让刘邓的军队放弃山东,进入大别山,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大别山有大量的白地,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地。
如果军队南下,周围的部队必须掩护,那么国民党必然会派出大军围攻,这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不过,刘邓还是决定服从**命令,为了民族战局,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就这样,刘邓的军队从鲁西南出发,向大别山方向前进。
蒋介石很快意识到刘邓军队的路线发生了变化,正在向他统治的腹地推进,他急忙调兵,依靠淮河等地阻挡刘邓的军队。
但刘邓的军队沿途击败了许多敌人,突破了许多障碍,最终进入了大别山。 这一举动一下子扭转了战局,让战场解放的博弈变得生机勃勃。
对于蒋介石来说,这无疑是最坏的结果,刘邓的军队进入大别山后,在南京睡不好觉。
为了阻止刘邓进军,他做了许多安排,甚至撤下了无效的陈诚,亲自上阵,但他无法阻止刘邓。
为了尽快将刘邓赶出大别山,蒋介石决定投入巨资围剿,并于2024年11月成立了九江司令部。 他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决定找一个可靠的人来负责围剿,这个人就是白崇熙。
白崇禧和蒋介石虽然心思不一,但两人在第一阵地上还是一样的,蒋介石还给了他30多个旅,负责围剿行动。
白崇禧在国民党里一向是名将,他与中共打交道多年,对中共的实力非常清楚。
接到任命后,白崇禧立刻开始思考大别山的局势,为了击败刘邓的军队,白崇禧想出了四大毒计。
首先,白崇禧很清楚,解放军的机动作战能力极强,国民党军队一支部队是无法与解放军对抗的。
其次,白崇禧特意让蒋介石调来了专业部队,这些部队长期活跃在大别山,对当地环境非常熟悉,所以让他们负责主攻,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点,白崇禧派人,在大别山的各条道路上设立了专门的检查站。 他们还利用联席等手段,严控当地民众的行动,千方百计切断与解放军的联系。
最后,白崇熙在大别山积极招揽土匪,这些人都是当地的蛇,很多都有自己的武器,白崇熙联合起来对付解放军。
毫无疑问,白崇禧的四大计法对当时的刘邓军队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刘邓的军队为了进入大别山,不得不放弃部队积攒多年的沉重**。
进入山区后,大家发现这里的人对解放军非常不情愿,当地民众并不欢迎解放军第一时间开展工作,很多人想尽办法破坏解放军。
雪上加霜的是,大别山的战斗环境十分艰苦,山区缺乏充足的水源和补给,从零开始修建解放区耗费了大量时间。
这时,白崇禧利用这些战术,对刘邓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下子就掌握了主动权。
在解放军与白崇喜部队的战斗中,损失相当大,战后由于白崇喜坐以待毙的政策,当地群众不敢帮助解放军,导致无法安置大量伤员,难以做好后勤工作。
无奈之下,刘邓的军队只好分兵,一部分到外线与敌人交战,另一部分留在内线继续战斗。
还白崇禧在当地战场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他想集中兵力围剿大别山的解放军,于是继续调兵进攻。
现阶段,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处境已经十分艰难,但好在及时协调陈肃等人的部队配合作战,再加上刘邓军队拼命反击,白崇熙的围剿计划彻底落败。
不过,白崇熙还是达到了目的,刘邓的军队在这次围剿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大别山。
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部队人数从12万人减少到5人86万。
在短时间内给刘邓的军队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将刘邓赶出大别山,白崇禧并没有辜负蒋介石的信任。
但是他们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是从蒋介石调兵重兵到大别山围剿刘邓开始,第一个战略就实现了,蒋介石从四面八方抽兵,使全国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这一战略转变,取得了巨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