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欢欢编辑丨橘子在汽水市场,昔日的网红品牌“汉口二厂”今年太弱了。 在产品销量下滑、没有新融资的多重压力下,汉口二厂选择了冬眠。
短期内不会有破产。
年底,蓝诗丽依然活跃在各个平台,评论商业热点,通过自己的短**账号或**镜头引导行业。 傍晚,我回到直播间卖低价汽水。
蓝诗立的状态持续了半年多,引发了各种争议的同时,也为他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而借助这种IP影响力,就是最好的“武汉二厂”汽水营销和投资。
从好的方面来看,它很热闹。 消费者看不到的是,蓝十里***控股的武汉市第二厂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市第二厂”)尚未获得“市二厂汽水”相关商标。事实上,自去年9月接手武汉二厂以来,蓝十力在武汉二厂商标注册过程中,就遭遇了来自“汉口二厂”汽水经营者武汉恒润石经营管理层的顽强抵制。 后者对后者申请的多个商标提出异议,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据工商信息显示,在武汉市第二厂涉及的32类啤酒饮料和35类广告销售商标中,仅注册了“老挝二厂苏打水实验室”和“老挝二厂实验室”两个商标,“老二厂饮料”“二厂”等10多个相关商标处于无效状态, 不同意或审查。
武汉恒润石虽然没有“二厂汽水”的商标,但“汉口二厂”品牌成立时间较长,确实为二厂汽水的“卷土重来”做出了贡献,是国潮饮料的热门代表品牌,巅峰时销售额达3亿元。 然而,今年在武汉二厂的活动确实给汉口二厂带来了麻烦。 “这种苦恼更多体现在外界的认知上,大家都会认为武汉二厂是汉口二厂,汉口二厂是不是蓝世利的股东,”汉口二厂一位前员工说。
在很多行业学者和汉口二厂前员工看来,造成这种麻烦的原因,除了都是从老二厂苏打水衍生出来,而且都在武汉,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解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汉口二厂今年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无论是品牌声,还是终端的分销和动态销售,汉口二厂今年的表现都比较弱,这给了“同根同源”的竞争对手一个可以借其机的机会。
今年6月以来,通过多次走访和调研,内三军发现,在武汉市场很难见到汉口二厂,在盒马的货量也很少。 不仅如此,在其华东主力市场,分销率也大幅萎缩,部分经销商和终端老板纷纷表示动态销售难。
这种直觉,得到了汉口二厂老员工的印证,“今年公司因资金拮据处于休眠状态,除了保留核心业务和人员,维持公司基本运营外,其他可以砍掉的业务线都被砍掉了,能被裁员的员工也都被裁掉了。
今年上半年以来,内三军从汉口二厂多位老员工处了解到,公司从去年开始就开始了漫长的裁员周期,“这个过程是线性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本上影响到每个部门。
一年多后,可以算是一次“大规模裁员”,“从任何一个部门到整个部门,最终的裁员率至少在50%以上,”汉口二厂前核心员工K说。
根据众多离职员工的回忆,汉口二厂在2024年左右迎来了发展高峰,正式员工近200人,加上部分外包人员,武汉总部和上海分公司加起来近300人。 但到今年4月,公司员工不到100人,到今年7月,“只有几十人”。
做大是不可能的,但短期内不会破产“,在K看来,与近年来彻底消失的新消费品牌相比,汉口二厂的最佳策略至少让公司生存了下来。
从上升到衰落。
如此大量的裁员,无非是公司缺钱。
2021-2024年有收缩迹象,复购率低导致产品终端销售非常差,2024年情况会更糟“,上述员工表示。 产品卖不出去,公司现金流成问题。 此外,受今年环境影响,投资机构普遍对消费企业持谨慎态度,企业难以获得新的融资来缓解资金问题。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融资环境不好,你的产品销量差,投资者不会进来;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很多工作就无法进行,动态销售只会越来越糟“,K说。 在他看来,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消费者面临着太多的选择,“回顾过去,你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品牌,如果市场长期没有行动,很容易被消费者遗忘。
如果你回到五年前,情况就不同了。
2024年,汉口二厂在原武汉滨江牌苏打水(“二常汽水”的前身)的怀旧营销中“炮轰”(确认)成为新品牌。 而凭借“真汁汽水”的健康标签,时尚复古的包装,以及一系列高话题的创意营销,迅速走红,成为当时的网红汽水。 虽然定位6-8元的首格带,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前来尝试。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汉口二厂年销售额仅为9000万元,到2024年达到3亿元。 彼时正值消费升级的泡沫期,资本追逐新的消费品牌,汉口二厂的辉煌表现自然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公开披露的融资信息显示,2024年11月至2024年9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汉口二厂共获得三轮融资,其中两轮融资金额超过亿元,包括勤勤食品、高瓴创投、碧桂园创投、清流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机构入驻后,也对公司的年营收规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此外,当时正值经济上升期,年轻人热衷于消费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 因此,扩大团队和产品线,推广更多一流产品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 内三军注意到,2024年前后,汉口二厂不仅推出了10余款汽水,还进军了奶茶、低酒精酒、苏打水等领域。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2024年开始转动。 彼时,许多新消费企业的潜在“问题”在资本的帮助下被忽略了,但在繁荣的幻觉下,很多问题即将浮出水面。
2024年,虽然我们公布的销售额也是3亿,但实际上已经萎缩了,后来情况更加严重。 据K介绍,汉口二厂从2024年开始不再披露年度销售额,“而且不会在内部公布,实际销售额可能只有老板和财务知道。
受销售额下滑影响,从2024年开始,“公司为非核心业务削减了大量开支”,这也是公司近年来声音越来越低的主要原因。
冬眠不是躺平的。
所有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 2024年,汉口二厂能够从铁幕中撬开碳酸饮料市场的缺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精准把握了消费升级时代的红利,通过中高端定位,挖掘出了除了麝乐、国产汽水之外,还挖出了一片相对细分的新蓝海。 后期经济不景气,消费从局部降级到全面降级,产品复购率成问题,企业也一步步陷入困境。
但必须承认,汉口二厂后期资金短缺,与其自身组织架构、人员和业务管理、战略失误等内部问题密切相关。 K是公司的元老,在汉口二厂的消费浪潮中,他见证了整个公司的兴衰,“公司从早期的十几人团队迅速扩大到几百人的团队,这是对公司高层组织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
据K介绍,早期汉口二厂接到大量融资,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此招聘了大量富余人力,从上海等一线城市招聘了很多高管,但适应能力不强,“基本不符合预期”。 来来去去,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而且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业务,甚至导致公司错过了许多业务布局的最佳战略时期。
以电子商务业务为例。 汉口二厂在2024年年中开始布局电商业务,2024年底,华**从上海聘请了一位高管来打造自己的电商,“但高管来回折腾了一年多,公司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最终还是没有效果”, 高管离职后,公司的电商业务也被搁置。据K介绍,前期公司线上线下营收比例为2:8,后期仅为1:9。
除了人员的组织管理,在部分离职员工看来,汉口二厂后期的很多策略也存在问题。 早期,汉口二厂为了契合精品定位,在渠道选择上以全家便利店、罗森、盒马鲜生、奥莱等便利店和精品超市为主,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年轻人云集、消费力强的时尚之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效果。
资金进来后,对收入的要求更高。 为了增加销量,公司广泛布局渠道,将产品传播到许多不符合其产品定位的渠道。 例如,普通的便利店,甚至是社区中的夫妻店。 “由于我们的产品价格高,我们对人和渠道非常挑剔,后期铺设的很多渠道根本没有销售,”一位员工说。 内三军之前逛市场时,有终端业主和经销商表示,一瓶275ml的汽水价格高达8元,根本“卖不出去”。
问题的叠加导致公司步步走低,和裁员一样,这也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但好在意识到大环境已经转机后,汉口二厂及时采取了一流的策略,进入了休眠状态。 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但在一些离职员工眼中,公司能够活到年底不倒闭,至少说明这个选择是有效的。
当然,冬眠并不等同于完全躺下。 据K等离职员工介绍,面对目前的困境,除了裁员和业务线外,公司高层也在积极寻找应对之道,包括寻求外部融资,开发更符合现有资源下消费水平的产品。
然而,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公司现在没有能力或资源大力破局,只能等待机会再次进入市场,”K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