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是新能源车主日常用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展示技术底蕴的最佳平台。 近年来,在电池技术尚未出现本质性突破的前提下,车企纷纷将充电体验卷起,从普通的家用充电桩到直流快充,再到越来越多的增压,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充电体验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品牌之一,似乎在近期的增压趋势中"没有太多的动静",但这并不意味着比亚迪不重视充电体验。 12月19日,比亚迪在北京举行"超快、全方位进化——比亚迪全场景高效充电技术交流会"为消费者展示了比亚迪全方位充电系统的发展历程,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大哥的信心。
打800V高压平台,比亚迪是爷爷
说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不管怎么说,都绕不开最近火热的增压技术。 在今天"充电五分钟可行驶200公里"在口号四起的时代,800V高压平台被视为前沿技术的代表。 但很多人不知道,全球首款800V高压平台其实是比亚迪,当然,大多数人对此了解不够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比亚迪早在2024年就已经是全球首款乘用车800V高压平台,领先行业2-3代。
也得益于800V高压平台的加持,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在性能上率先领先于同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542"在该战略下,2015款唐DM以4秒100公里的加速能力夺得公路坦克称号。 除了性能,高压平台的优势也为比亚迪纯电车型带来了出色的续航能力和同级领先的快充能力,2024年可实现450km续航里程和高达60kW的快充体验。
虽然800V高压平台具有更高的充电功率,但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理论上需要与高压充电桩相匹配。 这就对充电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压充电桩不仅成本更高,而且加重了电网的负担,所以即使在今天,国内相当一部分充电桩仍然是500V以下的低压桩。 2024年,国内95%的桩桩为500V以下低压桩,与800V高压平台不兼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亚迪首创了全球首创的升压充电技术,采用IGBT逆变桥和电机定子,直流充电通过电机总成进入动力电池,完全实现了车桩的兼容,完全适配了所有直流充电桩。
打破常规,公共充电桩秒变超级充电桩
虽然很多车企都在加大增压桩的建设力度,但目前只有2%的电流超过300A的公共增充桩可用,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此,在增压桩普及完成之前,大多数车辆的过充功能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一方面,用户期待更高效的增充体验,另一方面,目前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如何解决这一局面成为对车企技术能力的重大考验。 比亚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与其让用户争夺极少数的超级充电桩,不如充分利用现有100多万个公共快充桩的资源。
为此,比亚迪推出了更符合中国充电条件的升流方案,以及全球首创的乘用车双枪增压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快充桩资源,让快充桩秒级变成超级充电桩。 目前,双枪充电方案已广泛应用于腾势品牌车型,以搭载该技术的腾势N7为例,其双枪过充最大功率可达230kW,公共快充桩15分钟充电350公里。 当然,对于双枪充电方案,市场上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挤占公关充电资源、使用便利性等,但它仍然是过渡阶段的最佳解决方案。
除了测试配套设施外,过充也是对车辆安全性的巨大考验,因为电池组在过充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实现快速散热,那么后果相当严重。 此外,比亚迪的上流技术也会产生热量,两者的叠加对于电池热管理更加严格。 为了解决散热问题,比亚迪首创了全球首创的复合直冷技术,通过电池两侧直冷板的设计,以及两套独立的制冷剂控制系统,并进行了补偿流道设计,使电池的冷却面积增加了100%, 热交换能力提升85%以上,同时保证快充。
寒潮之下,比亚迪快充依旧强劲
最近"寒潮"来袭,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启了低温模式,这种环境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由于低温对电池性能有明显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和充电效率会降低很多,保证低温能量补充的效率对于提升北方用户用车体验极为重要。
为了解决低温环境下充电效率慢的问题,比亚迪首创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确保车辆即使在极低温度环境下仍能冷快充。 以搭载该技术方案的腾势N7为例,在零下30度的极寒条件下,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电池升温率较传统方案提升230%,电池充满充电时间缩短30%,极大优化北方用户冬季用车体验。
当然,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不仅可以在充电时进行自发热,还可以在停车和行驶状态下智能启动自发热技术,保证极低温车辆的性能,这也是比亚迪车型在今年各种冬季测试中续航能力持续领先的关键。
总结:
起步晚、基础薄、技术薄弱"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这句话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诅咒,紧紧制约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向上突围。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比亚迪依靠"无底技术鱼塘"一步步,比亚迪汽车颠覆了我们对国产品牌技术实力的认知,从比亚迪品牌到腾势品牌,再到方程式豹、仰望品牌,比亚迪汽车不仅获得了市场销量和品牌声音,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汽车的信心。
温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