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阅读《纳瓦拉之书》一书时。
提到了一点“摆脱自我的束缚,认清世界的真相”。
要想摆脱自我束缚,就得提“习”二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基于习的行为模式无处不在。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养成许多习习惯,并依赖这些习习惯。
书中的观点:习是好的,也是坏的。
但如果你想继续成长,学会打破现有的反射,改变习的坏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善于分析自己,梳理每个习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这个习可能是在我蹒跚学步的时候开发的,以吸引我父母的注意。 我从小就强化了这个习,现在它是我的一部分。
反思:这个习在这个阶段还对我有帮助吗?它会让我更快乐吗?它会让我更健康吗?它能帮助我完成我的计划并实现我的目标吗?”
这让我想起了《被憎恨的勇气》一书,书中说“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最初,我们的选择是无意识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在十岁左右开始变得有意识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父母
这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当你有能力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未来行为负责时,你现在如何选择
也就是说,你之所以不能改变你的习,是因为你已经下定决心不改变它,我们经常称自己为不幸的人例如:
有一个女孩,从小就没有被父母抚养长大,在她上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10岁左右,她突然对父亲产生了怨恨。
因为她认为父亲不想要她,认为她是女孩,所以他把她送走了。
所以她从此选择报复父亲,每当父母来看她时,都会千方百计阻止他们见到她,哪怕被拦住强行带回去见她,她依旧一言不发。
以至于双方都感到心里很痛苦。
一个想给予短暂的父爱,另一个想,但怀恨在心,选择远离复仇。
这种痛苦确实是女孩自己选择的,别人怎么劝她也没用。
当怨恨的想法成为行为习。
每当我提到这个话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讨厌。
我只是想让对方不舒服。
尽管长大了,女孩仍然从未叫过“爸爸”。
这个选择,在相互折磨下,花了漫长的8年时间。
后来,当女孩上初中时。
选择回到原来的家。
在他们相处的两年里,经过了长时间的相处和折磨。
让女孩每天都感到害怕和不舒服。
她不想再说下去了。
于是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挣扎,女孩选择了放手。
一个等待多年的头衔躲回房间里哭泣。
一个在怨恨中生活了8年的孩子松了一口气。
这个结果也是由于选择。
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说,“你的不幸是你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
当你变得有意识时,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从长远来看,苦难也是人生的必然
它可以带来两大收益:
一是痛苦可以使人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
第二,苦难可以极大地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痛苦。
从捡起到放下,中间的折磨非常锤炼人的意志。
一旦你放手,生活就会突然敞开心扉。
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经历过不幸的人是不幸的。
不幸可以让人接受身心的磨砺,并在这种磨砺中成长。
这种成长的痛苦不亚于破茧而出,变成蝴蝶。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能得到什么?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