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智能制造工厂,参观“数字工匠”工匠博士 让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小夏 科技 更新 2024-01-30

王晓峰在新松智慧园区C2车间进行工业机器人调试。 本报记者张玉鹏 摄。

辽宁省沈阳市,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浑南区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眼前的场景颇为科幻大片:上下飞舞的“中国红”手臂和黄色移动机器人“协同工作”——机器人正在生产机器人。

博士工匠、新松公司**研究所高级院长王晓峰,就是为这些工业机器人配备“大脑”的人。

六年前,28岁的王晓峰脱下了东北大学的博士袍,穿上蓝色的工作服,成为了新松的一名研发人员。 生产设计一线让他快速成长,在机械臂先进控制算法和智能应用工艺研发领域崭露头角。

王晓峰及其同事设计的机器人可以移动重达数十吨的大型设备,可以执行以微米为单位计算的误差的精细操作,还可以在高辐射、高温的作业环境中代替工人。 他们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改变世界上工厂和工人的工作方式。

2024年11月8日,新松机器人研发团队王晓峰等被辽宁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授予“时代典范”称号。

脱下医生的长袍,穿上工作服。

博士毕业时,王晓峰有很多就业选择,很多同学都追热,选择在互联网大公司工作。

然而,王晓峰的心从未动摇过。 “我主修的是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课题组的老师都有在企业工作的背景,制造企业是我展示技能的最好平台。 ”

除了想学以致用之外,一部名为《大国重武器》的纪录片也更加坚定了王晓峰的选择。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历程,记录了产业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等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灵魂人物”,他们的奋斗和梦想让王晓峰有了加入其中的冲动。 在冷窗里10年的努力积累,让他渴望在生产线上大显身手。

加入公司后,原本雄心勃勃的王晓峰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习机器人操作手册,了解行业术语,掌握......机械臂控制软件编程规范他急切地寻找信息,并向同事征求意见。 然而,对于王晓峰来说,这恰恰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在陌生的领域跋涉,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规律和规律,一路上会有挫折,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动力外骨骼机器人新产品开发”是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

这是一款专为脑损伤患者术后训练而开发的辅助机器人,可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等参数选择步态,支持站立、坐姿、行走等训练形式。

在研发过程中,现实又给王晓峰上了一课。

过去,写在书本上和老师讲授的参数是理想值,但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会出现加工偏差,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误差。

在理论与应用的碰撞中,王晓峰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喜悦。

科研之路上的“打怪升级”

2024年,工信部发布“揭开领跑者面纱”项目——新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研究,新松是参与单位之一。

公司将项目交给了王晓峰的团队。 当时,项目组有8名成员,都是在公司工作了两三年的年轻人。 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敢于战斗的勇气。

这群年轻人在科研“打怪升级”的道路上不断试错,终于找到了最优算法,在同时亮相的企业中获得了项目第一名。

10秒是弹指一挥间,但要让一个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提高10秒的节拍,却是极其困难的。

2024年3月,国内某车企找到新松,提出定制一套机器人来填补国内空白——一条210公斤重载点焊机器人汽车装配线。 面对客户的迫切需求,新松经过半年多的研发,终于进入了产线测试阶段。 然而,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焊接质量和数据通信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但循环时间慢了 10 秒,扰乱了整条生产线的循环时间。

王晓峰的团队奉命危难。

机器人硬件不能改变,控制器成本不能增加,速度过后必须保证性能稳定......一堆限制被摆在王晓峰一行人面前。

答案就在那里,到达那里的方法有很多种,没有人知道哪一条是捷径,所以他们只能反复验证。 “面对许多困难,他们使用了愚蠢的方法。

王晓峰用软件绘制了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的所有运行数据,并逐一尝试。 在车间尽头的实验室里,焊接工程师周斌启发王晓峰,“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弧形弯曲比直角弯曲更稳定”。

经过反复推演,王晓峰带领团队连夜修改**,第二天一大早,真机实验成功。

除了兴奋,王晓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出了4个字:路很简单。

开发适合工人的“工具”

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王晓峰正越来越接近这个核心。

每天面对冗长的**、大量的数据、复杂的公式,王晓峰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在他手中,多个项目正在交替进行。

他经常突然被拉进一个技术讨论群,马上就开始和群里的每个人一起集思广益,“没人在乎谁在领导项目,只希望尽快解决问题”。

这几年,小峰围绕机器人控制器尝试了不同的领域,最后他坚持回到自己最想做的工业机器人性能提升上。 在新松**研究院副院长孙明泽眼中,王晓峰非常纯洁,工作目标明确,非常执着。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机器人的绝对定位精度是反映机器人控制器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我们的机器人想要在高端应用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提高其精度。 王晓峰告诉记者,他现在正专注于焊接机器人的研发。

王形容他的工作是为工人制造“有用的工具”。

未来,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发新一代控制系统软件,该软件将提高汽车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的点焊周期、工艺精度和焊接质量。

对于王晓峰来说,科研的动机是直接而简单的。

看到客户的生产应用场景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工人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就是科研的价值所在。 王晓峰说。

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是公司不断创新的核心支撑。 新松公司总裁张进期待,随着硬实力和软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像王晓峰这样的“千里马”将在制造企业创新的沃土上竞争。

对话。 问:您如何看待扎根于生产线的高学历人才的成长?

答:高学历人才扎根于生产线,不是矫枉过正,而是学以致用。 以我的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专业为例,研究对象是各类控制器,制造企业和生产线自然是我创新创造的沃土。 事实上,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基层和一线的经验都是成长的宝贵财富。 沉沦在一线的高学历人才,不仅不会显得“不适应”,反而能得到从高学历向高能力转变的帮助,从生产一线走向创新之巅。

问: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数字工匠”中的主体作用?

答:首先,要转变企业观念,学会在人才培养中算“长账”。 实际上,企业推出智能设备后,最缺的就是具备“数字技能”的人才。 然而,许多企业担心费时费力培养的人才会被挖走,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投入。 事实上,从长远来看,技术技能人才的“数字化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后,可以更好地控制智能设备,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会让人才因为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而选择留下来。 其次,对于加大“数字工匠”培养投入的企业,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税收、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可以尝试鼓励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为相关技术和产品提供测试和优化平台,促进相关成果转化,让更多工匠人才有机会实现从传统工匠向“数字工匠”的转变。

听写:王晓峰 整理:刘旭)。

相似文章

    走进智能制造工厂,探访“数字工匠”,勇闯智能制造“无人区”

    宋志伟正在操作车轮探伤机器人。记者李彦斌 摄。在智能轮毂生产车间,刚下线的成品轮毂正闪耀着镜面光泽。记者李彦斌 摄。在山西太原,在太中铁路工业园区巨大的厂房里,重型设备形成一条钢龙,在半空的走廊里沿着墙体延伸,连接着几座 玻璃屋 在房间里,操作员面对屏幕,点击鼠标,炽热的轮子完成一个加工过程,慢慢移...

    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赋能智能制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当前,高耗能行业占比正在下降,转型步伐逐步加快。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以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力,正在成为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当 智能制...

    从“制造”到“智造”,春光五金智能工厂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门窗五金行业从传统五金转向智能门窗五金赛道的步伐越来越快。对于过去深耕门窗五金生产制造的制造企业来说,只有推动传统业务降耗增效,快速向智能门窗五金业务发展,才能在门窗五金制造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数量的合理增长。春光五金就是这样一家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专注门窗五金年的春光五金,依...

    雪城在哪个城市?踏入白雪皑皑的仙境,发现中国雪城的魅力和奥秘

    雪镇是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的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雪景和浓郁的东北风情深受游客青睐。雪乡,前身为双峰林场,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冬季漫长,降雪量大,从月到月,积雪厚约米,积雪长达个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雪景独树一帜,吸引了大批游客。雪国的自然景观壮观,白雪皑皑,...

    参观梦娃走进消防救援站,零距离沉浸式学习消防知识

    北京 客户 记者 王亚贤,实习生郭玉杰。月日上午,名萌娃乘坐北京歌华移动电视台安排的 消防宣传车 来到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孙村消防救援站。上车后,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当天的活动,并在问答中学习了基本的消防知识。下车到达消防局后,孩子们在孙村消防救援站副队长曹萌和同事们的带领下参观了消防器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