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泉** 新闻讯(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刘兆作)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顶级河蟹大赛“王宝河杯”全国河蟹大赛中,大同湖大闸蟹斩获金含量最高的两个奖项——“最佳种质奖”和“最佳口感奖”。 “金牌蟹”的背后,是大同湖区“水草+大闸蟹”生态种植养殖模式的艰苦探索,是统筹水域生态“治理”与区域产业“财富”的生动实践。
2024年,依靠大通湖124万亩水,当地人工养蟹,这里出产的大闸蟹子奶油十足,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 到2024年,大同湖大闸蟹产量已经非常可观,仅出口量就占全国的30%。 到2024年,大同湖水质急剧恶化到劣质,受到**生态环保督察组的批评。
完全退休!2024年,湖南省确定“退、截、疏、绿化、活水”大同湖流域治理思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规模养殖退出生态修复等七大攻坚战全面启动,大同湖及湖一公里内鱼塘全面退役,大闸蟹养殖按下“暂停键”。
在科学治理湖泊、恢复水质方面,小型水生植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武汉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从湖中心到湖岸线,再到38个入海口和湖上游3公里以内的水域,分层种植大同湖,阻断外来污染进入湖中,降解污染物,修复湖生态, 通过引水、河流湖泊入水口控制等措施,加强流域生态治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同湖的水量已逐渐恢复到自身水平,并不断改善。
如何在实现行业新起点的同时提升水质?大同湖区围绕“保护一条河的清水”的需要,发展水草种植,逐步形成了6000亩浅水区水草基地,畅销江南北,在全国推出了“洞庭之心、水生植物之都”品牌。 同时,大闸蟹作为“适宜放养滤食者”,与水生植物共存,螃蟹产业也迎来了“绿色新生命”。
2024年,在上海海洋大学技术支持下,大同湖区探索“水草+大闸蟹”池塘生态养殖之路,制定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严格限制亩产100公斤以内,确保每只螃蟹都是“生态螃蟹”,赢得了市场口碑。 2024年,大同湖大闸蟹出口量达到55吨,销往菲律宾、迪拜等国家和地区。 今年8月,大同湖大闸蟹又拿到了9200万元的中东出口订单。
大同湖区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两者之间深刻的逻辑关系,也坚定了大同湖区人民发展生态产业的信心。 根据当地规划,到2024年,开发“水草+大闸蟹”生态养殖3万亩,实现综合产业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