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名树真正成为具有记忆、可触摸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的地标。
古名树是记录自然生态变化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 从“一万挂青丝”的春天,到“青川历汉阳树”的壮丽长寿,从《诗经》东门的杨树到《湘之玄志》中“亭阁阁”的枇杷树,树木被赋予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用心, 人与故乡,人与自然,这是从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书记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加以保护。 在四川广元古蜀路翠云走廊,总书记指示当地负责同志要保护古名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做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名树保护工作。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古树名木众多。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共有古名木508株190,000株,其中122株散布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130,000棵树,其中386棵以古树群的形式分布060,000 棵树,其中 5 棵树龄超过 5,000 年。 它们是自然和文化的共同遗产,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古树名树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良好的制度框架,落实到位。 中国古代有“官民禁伐”、“交树印”等树木保护制度,今天我们要做好古名木保护工作,坚持诚信创新,不仅要从历史中寻找有效的木材保护经验, 还要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完善古名树数据库,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精细化、网格化的管理格局。
保护古树名木,必须讲好古树的故事,探索古树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东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宾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塞罕坝的落叶松、沙漠深处的杨树林、种子“飞”向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树都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 我们要认真挖掘和梳理每一棵古名树背后的动人故事,讲好、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古名树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成为可以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保护古树名木,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需要将古名树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兼顾古名树保护,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围绕古名树建设一些群众文化休闲场所,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名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更多人参与到古名木保护中来。
森林草原的繁荣导致生态的繁荣,生态的繁荣导致文明的繁荣。 在枝繁叶茂、沧桑沧桑的背后,是繁荣祥和繁荣的故乡。 古名木保护,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树木和森林,更是延续文化传统,通过保护古名木传承发展理念,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于洋)。
*:人民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