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开始思考未来,和外媒**内部人士有关。
中国半导体产业初期,科技背景不足,80年代以来,引进了一大批晶圆代工厂,其中就包括台湾富士康公司。 富士康进入中国后,得益于苹果的订单和来自大陆的高素质工人,郭台铭成为福布斯全球“500强”和全球最富有的“OEM大王”。 郭台铭曾自豪地表示,台积电随时可以迁往台湾,在大陆设厂,相当于给大陆一份饭,这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愤怒。 前段时间,富士康公布了在印度扩厂的消息,国外**说郭泰明此举是为了“秋后算账”,是真的吗?
富士康将在印度建厂,其原因在于苹果在全球范围内的产能扩张。
在过去的两年里,苹果一直在努力将产业链从大陆延伸到外部,因为它不想依赖特定的市场或公司。 数据显示,富士康在大陆提供了全球70%的iPhone订单,为大陆带来了高达1万亿美元的收入。 同时,苹果也在谋求国际化发展,想要逐步摆脱对内地厂商的依赖,作为“女王”代工厂,富士康无论身在何处,都必须以满足苹果的要求为前提,把利润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印度越来越重视印度市场。 不久前,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出席了印度一家商店的开业典礼,并受到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亲自接见。 苹果在印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加上该国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决定将目光转向印度。 立讯精密、舜宇光学、大族等十几家国内“果链”企业也已获批在印度扩大产能,未来将在印度设厂。
富士康目前在印度拥有约17,000名员工,计划到2024年将其员工人数增加到100,000人,并将其iPhone的年产能从前段时间的600万台提高到约2000万部。 与此同时,苹果在印度的投资也将翻两番或三倍。 在印度建厂将帮助苹果降低整体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其进军印度市场。 外**说这是郭台铭“算账”,但事实是,这只是公司为牟利而采取的手段。 然而,富士康的参与加深了对富士康的依赖,郭台铭并没有意识到大陆和富士康是互利共赢的,也绝不是他所说的“赏钱大米”。
没有大陆,富士康就无法发展壮大。
富士康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来自苹果的订单,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制造。 苹果是一家要求非常高的公司,但它也让富士康在工艺和设备方面成为佼佼者。 凭借郭台明的财力,再加上他及时货款的能力,以及富士康的股份,富士康很快就发了大财。 与富士康不同,大陆承包公司缺乏的是像苹果这样的客户。
事实上,富士康在大陆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了当地经济。 以郑州富士康为例,鼎盛时期有固定员工约30万人,上下游链条为其创造了约8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为郑州支付70亿元。 2024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拥有40多家工厂,雇用约120万人,创造税收超过10亿元人民币。
不过,富士康和富士康是双赢的局面,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工人和当地的优惠政策,这让它在大陆非常有利可图。 如果不是大陆员工加班加点的制造和技术娴熟,富士康怎么可能吞下这么多苹果手机? 如此大规模的生产,放眼整个大陆,还能有谁呢?
富士康在内地发展迅速,这期间也有很多“黑料”。 郭台铭本人是一个工作狂,每天工作11个小时。 富士康以频繁加班、高强度工作著称,被誉为“铁血工厂”。 一个苹果可以赚一千多美元,而一个组装工只能赚不到 70 美元。
富士康在印度已经连续三年表现不佳。 如果没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产业链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印度的工厂将面临越来越高的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印度的工厂无法满足苹果的需求,富士康不得不支付高薪来保证郑州一家工厂的供应。 显然,正如郭台铭所说,富士康还没有准备好离开。
现阶段,富士康搬迁到印度,导致大陆员工失业。 但对于内地整车厂来说,这也是一个好机会。 与富士康相比,大陆的代工厂之间,无论是在运营上还是在一环上都存在很多差异,富士康的离开正好为他们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富士康减产后,郑州邀请比亚迪入驻比亚迪自己的代工厂。 即使没有接到苹果的订单,比亚迪也接到了华为、小米等国内厂商的订单。 因此,台湾芯片产业的发展,最终将有赖于自身在芯片产业上的突破,以创造更多高层次的就业机会。
前段时间,富士康公布了在印度扩产的消息,国外**猜测这可能是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对此的报复,但实际上,这只是富士康和苹果之间的权衡。 富士康是在大陆发展起来的,但要走出大陆就没那么容易了。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富士康还是苹果,都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牢牢掌握自己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