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产养殖业如火如荼,深入了解水产动物的摄食习性无疑是实现高效养殖、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影响这些水生动物采食量的因素很多,包括饲养环境、光照强度和饲料质量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品种差异、禁食状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等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1.饲养环境 动物采食量与其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生活环境最适时,食物摄入量可以达到最大。 鱼虾对水温很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少它们的采食量。 当水中溶解氧量不足或过高时,也会减少鱼虾的采食量。 当池塘水体恶化时,如富营养化、微生物群落失衡、工业废水和农业残留毒性等,都会引起水产动物采食量下降。
2.光照强度 适当的光照有助于增加采食量。 当光照强度较低时,鳕鱼、鲫鱼等鱼类对甲壳类动物的捕食强度降低。 一般来说,在自然光下,水生动物具有良好的摄食条件。
3.饲料差异 不同品牌的饲料在配方、粒径、硬度等方面不同,不同品种的水产动物对饲料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甲壳类动物喜欢较硬的饮食,而鱼类则喜欢较软的饮食生活在上层的鱼类吃漂浮的膨化饲料更方便,底栖鱼类吃重饲料更方便。 颗粒均匀、营养均衡、吸引力好的饲料,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动物的采食量,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2.内部因素。
1.品种差异 水生动物的采食量受胃体积和体重的影响。 一方面,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胃量不同,采食量也不同。 在相同环境下,胃鱼的胃容积越大,采食量越大,摄食量越规律,抗饥饿能力越强;对于胃鱼来说,它的肠子相当于胃体积的大小,这对动物的采食量有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同一物种的水生动物越重,采食量就越多。
2.禁食状态 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有不同的摄食习性,有些水生动物在胃排空后会进食,因此其采食量等于饱食量;有些在胃排空之前再次进食,此时这些水生动物摄取的饲料量等于它们的胃空间量。 喂食间隔越长,水生动物的采食量就越多。
3.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环境对动物的采食量有很大的影响,动物到达新环境后,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这时采食量会急剧下降,当熟悉新环境时,其采食量会逐渐上升。 环境的突然变化通常发生在幼苗放生时,如果水生动物在幼苗被驯化之前不适应环境和摄食,很容易引起动物应激,严重甚至死亡。 建议在驯化期,在日粮中适当添加鱼肝,以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提高成活率,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