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鲜的行业问题:5G用户与收入之间存在“时差”和“价格差”。
所谓“时差”,是指业务与网络之间的“时差”,虽然5G**在业界的占比已经超过70%,但5G网络用户的占比刚刚超过40%,*用户与网络用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价差”是指流量和收入之间的“价差”。 随着5G流量的快速增长,行业普遍存在业务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同步、不匹配的问题,通常被称为增量不增加收入。
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的观点是,“时差”容易处理,“价差”难。
“时差”问题是特殊阶段的产物。 在5G发展之初,为了释放行业信心,在相关部门的默许或支持下,三大运营商创建了新的5G**用户指标,所有接触过5G**的用户都默认成为5G**用户,至于你是否在使用5G手机,是否能享受到5G网络, 没关系。
一时间,在三大运营商强势营销手段的支持下,5G**用户发展迅速,在5G手机出货量仍停留在百万级时,5G**用户已成功突破1亿,5G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人说5G**是在欺骗用户,但其实真的不谈,毕竟4G流量和5G流量的单价资费是一样的,区别只不过5G不是无限的**,其实4G也停止了无限**。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5G**和4G**基本没有区别。
陈忠岳提出“业务与网络存在时差”的问题,说明后续流量管理仍有巨大的潜在空间,但实际上,从4G到5G,用户的消费行为并没有太大变化,所谓的流量运营只是一个虚伪的命题。
有人说,据统计,5G用户的ARPU明显高于4G、3G、2G用户,这怎么解释呢?很简单,并不是用户在从4G迈向5G的过程中消费有所增加,而是消费高的用户率先进入了5G用户的统计群体。
时差问题解决得好,只要统一奇琪的口径,随着5G终端**的下降,5G用户的规模还会继续**,但后期5G用户的价值肯定不如之前的5G用户。
而真正的问题是“传播”。
这是困扰运营商多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库存管理,到流量管理,再到价值管理,他们都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但效果并不显著。
我的观点是,运营商总是把业务发展和现有用户放在一起,这种经营理念本身就很成问题。
所谓存量管理和价值管理的目的很明确:让互联网上的用户购买更多的业务和产品,给公司多付钱。
运营商经常吹嘘自己手中的亿万用户,是企业最大的资源和最有利的发展因素。 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惰的政治心态。
这些年来,运营商打造了很多数字化产品,从最初的增值服务,到后来的云产品、数据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通过**销售和整合**的方式推广的,从销售数据上,感觉他们卖得很好,但其实一线销售人员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而且水太多了!比如云电脑,三大运营商都在大力销售,声称用户数量已经是几千万,甚至上亿,但环顾四周,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呢?据说活动只有个位数,在付钱的一百个用户中,偶尔登录的用户只有三五个,用户傻吗?这被称为融合销售。
不要想着整天对现有的个人用户大惊小怪,这很容易产生“差不多想”,既然用户是现成的,既然这么容易卖,什么是追求高品质,几乎上线,买一个产品,设个壳,扔给省公司卖, 能卖得很好,而且什么自主研发,不够努力,成本高。
在我看来,运营商要想真正发展数字化业务,就应该摒弃价值管理的思维,扎扎实实地做好研发工作,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开竞争市场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