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月(作者为湖南省益阳市党组成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怀着对北宋三位名人的好奇,怀着对老师的崇敬,怀着对人性的追寻,我读完了《苏轼传》《欧阳修传》《王安石传》。
这三本传记由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明撰写。 去年学校的朋友胡国宏老师送给我后,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一直放在客厅沙发的显眼位置,但直到今年我才有心情,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一一读完。
一。 说实话,从政治时期开始,随着职位的升迁,他可支配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心里也变得有些浮躁,有时他只拿起一本书看几页,就想着工作上的事情, 加上我喜欢慢慢咀嚼和吞咽,阅读速度一直很慢,所以虽然这些年我买了很多书,朋友也送了一些,除了一些我时不时随便看的季节性畅销书和杂志,我读的书越来越多。如今,当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读一些好书的时候,我已经到了眼睛开始变老的年龄,所以我只能把有限的视力和宝贵的时间投入到阅读经典书籍上。
这样一来,崔明先生的作品就成了我细读慢产品的首选。 三位名人的传记通读起来感觉非常好。
首先,选题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三位名人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都是北宋文政界的巨星,同时在学术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按照目前的观点来看,他们都是跨界人物。 这三本书的诞生,为我们研究中国北宋文学、北宋学术思想、北宋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二是精准控制选材规模。 历史浩瀚无垠,三位名人一生中经历了很多事件,这就要求作者在从表面到内在,从表面到内在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收集和消化史料。 三本书中选取的事件和三位名人所写的文学作品,都以更全面、立体的方式反映了各自的思想境界、性格和命运,以及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历史成就,而这一选择则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眼光和高超的驾驭史料的能力。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未涉足过政坛,但在三部传记中,作者选取了与苏轼、欧阳秀、王安石有关的重大政治事件,有的重而轻,有的细而轻,有的厚而薄,也正因为如此,这三位名人被描绘成一面镜子,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政治面貌北宋时期,尤其是政治变迁。
第三,文体简洁、美观、细腻。 言语不写,但行动不远。 好的传记都写得很漂亮,文字也很美,但有些传记本来很有趣,但写得很枯燥,味道就像嚼蜡一样,甚至晦涩难懂,让人读不忍心。 崔明先生的三本书都属于前者。 由于我参与的局限性,我过去没有读过崔明老师写的文章,包括大学期间,记忆中的崔明老师总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扎着长长的辫子,身着古装,讲唐宋的诗文。 她写的传记,没想到文笔如此优美,文笔如此流畅,文风如此细腻,人物心理刻画如此生动淋漓尽致,让我们顺着她的笔墨,不自觉地走进了三位明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感觉是那么的亲切自然。
四是态度求真务实。 写传记重要于真实与客观,难在于真实与客观,作者往往受时代和视角的限制,难免被打上主观的烙印。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崔明老师异常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她突破了时代和视角的局限,正如她在《王安石传》后记中所写,“尽可能抛开固有观念和习的标签”,从最原始的文献入手,结合对他同时代人与他多层次互动的考察, 还原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坚持她写传记“无史无事”的主张 求真的目的是要求在讲述事件时,包括一些细节,要有纪实依据,绝不是凭空捏造的。这种精神奠定了她所写传记的权威性和深度。
正是因为这四个方面的特点,才让读完这三本传记后,这三位名人如此真实、全面、立体地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让我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北宋的历史,去品味宋代诗歌的魅力, 并俯瞰滚滚红尘中的浩瀚生物。这或许就是我深深被吸引去咀嚼、慢慢读下去,甚至在读完后都有拿起沾满灰尘的笔写字的冲动的重要原因。
二。 在作者心中,苏轼是个智者。 通过阅读《苏轼传》,我不仅读到了他“能从容应对一切情况”的“智慧”,也读到了他“智慧”背后面对各种情况的“智慧”。 没有这种开放性,苏轼每一次都堕落,每一次都更加疏远,每一次遇到政治风暴,每一次遇到都变得越来越猛烈,他已经郁闷颓废,甚至与世隔绝。他总能找到说话的幸福,让自己从不幸中安慰自己,从痛苦中找到说话让自己快乐的甜蜜。 正是这些“灾难”和“苦难”,成就了苏轼和他留给世人的著名故事。 苏轼之所以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佩,他的诗歌之所以受到后世的赞誉,不仅在于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以及文章背后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在作者心中,欧阳修是个高手。 通过阅读《欧阳修传》,我不仅读懂了他看清世界的“达”,也读懂了他“达”背后对世界政治、人文、文学不懈探索的精神。 欧阳修的人生之所以比较顺利,源于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理解,源于他对世界道家、政治、人文、文学和道家的探索和追求。 什么是道?道就是法。 正是由于他不懈的探索,他才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治国理政规律、待人法则、文化进化规律,使他在处理世界和事物、做人、做作家等方面所向披靡, 从政界官员到丞相,成为朝廷重要大臣,开启了文坛的一代先锋,成为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学术界写了很多,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在作者心中,王安石是一个勇敢的人。 通过阅读《王安石传》,我不仅读到了他面对危险时的“勇敢”,也读到了“勇敢”背后对人生理想和信条的一贯坚持。 在我看来,王安石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在推动各项政治改革的汹涌浪潮中,他的勇气是世间难得的,主要得益于他对振兴社会的崇高理想的执着坚持,他视名利为浮云的淡然心态,以及他“千重重逢的坚韧不拔、 让风从东向西、向北、向南吹”。虽然后人对他改革的领域和内容褒贬不一,政治成就众说纷纭,但他的品德、品格、文章、才能基本得到一致肯定,让人钦佩,这也是他晚年没有沉沦在政界的重要原因, 甚至他的许多昔日政敌也成为了朋友,尽管他们过去的怀疑。
三。 我写这篇小文章是在江南开冬以来最冷的夜晚。 窗外,夜里很安静,下着不停的雨,但我的心却充满了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感动。
萦绕在我脑海的,不仅仅是崔明先生推荐的那三位被历史封印、值得我们启蒙的北宋名人。让我们在熟悉的经典诗句中,也让崔明老师在寂寞的灯下笔下与她深情的叙述,崔明老师用她纤细的笔墨,传递给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永不停息的中华文明,燃烧的精神火炬,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温暖我们的心灵,在世界百年未见之变的背景下,加速时代演进。
从2024年开始撰写《苏轼传》,后来又完成了《欧阳修传》和《王安石传》。在当今学术界,当很多人追求快餐文化时,崔明老师用她的三本书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其精神着实打动了我们。
如果说阅读历史名人传记是跨越时空与灵魂的对话,其实不也是与作者的精神交流吗?是崔明老师带领我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文化之旅,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社会、学术、文学事务的方式,带领我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文化之旅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壮丽风光,这不是精神上的熏陶和享受在上下探寻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人类的文化属性,这种属性只能从哲学的高度去体会,而不是精神的修养和提升在深思中,我们体会到了古人有远大理想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其背后的人生态度,这不是精神上的启蒙和洗礼
她24年磨砺的《三传》,多么希望不仅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习作为研究宋代文学史的书籍,更不把学术研究者作为研究宋代政治史、文化史的参考文献, 也是政界同仁作为习当学者的精神食粮。政治之道,就是更好引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为人民服务。
2024年12月18日,湖南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