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接近今天,保存下来的史料也是最详细的。
除了清朝朝廷史家皇帝的记载和众多的清史手稿外,重要历史人物的诗歌和著作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中,乾隆皇帝尤其以一万多首诗歌为代表,从他的笔墨中可以窥见他的思想变化,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乾隆在禅位前后的心态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帝对禅让抱有期望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像乾隆这样在禅宗皇位后保留实际权力的皇帝是独一无二的。
很多人认为,乾隆禅在嘉庆的位置只是一个政治伎俩,兑现了他不愿超过康熙统治时间的承诺,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下放权力。
然而,乾隆对陈让的看法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 从四十五岁开始,他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再也拉不动了结实的弓,而且变得极度难以入睡。 在他的一首诗中,他写道:“尹思懒睡,尹正无时无刻不醒”,这是他失眠的真实写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乾隆厌倦了高强度的政治工作。 乾隆四十八年,他在一首诗中表达了回嘉庆的意向。 临近七十岁,他感叹道:“对于国王的烦恼,没有安逸,有鼓励很久了。
七十八翁即将来临,他重返政坛已经七年了。 对于乾隆来说,禅位不仅是为了兑现诺言,更是实现晚年闲暇生活的必由之路。
乾隆对宋高宗的仰慕,也影响了他对陈氏的态度。 虽然他抱怨高宗的政治能力,但他深深钦佩他选择早点让步,享受晚年。
嘉庆皇帝给的“高宗”寺名,也体现了乾隆的心态。
乾隆禅位前后的准备工作是显而易见的。 他修建了宁寿宫,准备离开宫殿供嘉庆使用。
乾隆甚至在晚年建造的宅邸里写诗,表达了他对晚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为了给嘉庆登基铺路,他先后开恩科考试,优待长寿老人,免除人民欠款,奖励八旗将士,提前为嘉庆培养人才。
然而,乾隆对权力的痴迷使他无法按计划顺利将权力移交给嘉庆。 禅宗皇位后,依旧住在养心寺,手里握着地方大臣和**大臣的任命权。 他要求太上皇帝在礼仪制度上高于皇帝,在诏书中太上皇帝的地位也要高于皇帝。
这一切,都可见乾隆对自己身份的重视。
禅宗皇位后,乾隆并没有完全放弃政治权力。 百姓还流传乾隆通宝,嘉庆的权威相形见绌。
乾隆执意处理外使事务,拒绝干预嘉庆,表明了他在政治领域的强烈控制欲。
乾隆对何深的宠爱,也暴露了禅位之后的问题。 嘉庆登基后,清算和珅,发现大量财富,揭露朝廷腐败。
此外,乾隆在白莲起义上的政治决策也存在问题,最终导致白莲宗势力不断扩大,给嘉庆留下了不少困难。
乾隆和嘉庆的共处虽然看似和睦相处,但实际上,乾隆对权力的过度控制,对清朝的政治局势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晚年的最终选择,甚至不如他曾经看不起的宋高宗。 在权力面前,乾隆未能释怀,这成为他在位期间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