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宇接受了中国教育**的专访,就常州大学的使命和作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定位和发展、如何做好组织性科研工作等分享了他对常州大学的看法和实践。
地方高校要扎根当地
充分发挥区位和学科人才优势
中国教育**:教育强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先导。 要建设一个教育强国,领头羊是高等教育。 在您看来,高校在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使命和作用是什么?常州大学是怎么做到的?
李忠宇:我认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服务支撑现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 要实现国家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归根结底要靠创新,而创新又靠什么?依靠人才。 人才**来了?通过教育。 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所高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我们地方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地方高校有自己的内在特点和发展需求。 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靠当地资源,培养的人才和创造的成果也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发展的需要。
常州大学创建于2024年,是响应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地方发展而诞生的。 作为江苏省人民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一所高校和江苏省一所高水平大学,常州大学始终想着当地人民之所想,当地之所急,当地之所急,坚持立足当地,服务行业, 并积极将学校长远发展与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框架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成立45年来。
中国教育**:常州大学作为具有产业特色的地方性高校和江苏省高水平建设性高校,首先要服务于江苏省和常州市的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需求。
李忠宇:是的。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近年来,为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常州大学创新办学理念,全力推进产教融合和专业等优质资源平台建设, 课程和教材,着力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力争走一条具有昌达特色的高水平地方领先大学发展道路。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江苏省和常州市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布局,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学校紧跟江苏“强、富、美、高”的建设目标,着力服务于整个常州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通过智能制造领域的组织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 机器人产业与现代新能源产业。集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了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目前,学校已布局建设了5所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包括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中以科技创新学院、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低碳信息与创新产业学院等。 其中全国现代工业学院1所,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4所。
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签约揭牌仪式。
2024年,针对常州大数据产业新体系的人才需求,我们成立了江苏省首所大数据产业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2024年,为支持常州市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高水平发展,助力常州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
2024年初,常州市提出产业升级目标,将常州打造成为“新能源之都”。 常州大学也顺势而为,成立了能源与低碳信息与创新产业学院。 还牵头成立了“常州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以载体为载体,发挥先锋、先导、示范、引领作用,围绕新能源产业需求优化办学资源,加强新能源领域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产教融合, 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目前,我校全程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目标定位,也都聚焦于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
中国教育**:常州作为“新能源之都”的发展方向,也非常契合常州大学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李忠宇:是的,常州大学本身就是一所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大学。 传统的化石能源就是石油,如何将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化为现在需要的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包括技术改造和调整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之,我认为地方高校要扎根当地,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充分发挥高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常州大学将继续围绕建设地方高水平领军大学的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协同创新,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服务国家、地方、行业发展。
加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以需求为导向。
未雨绸缪,主动出击
中国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科研的改革和实施非常重要。 您认为大学应该如何通过“有组织的研究”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忠宇:在2024年总书记主持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他提出,我国科技发展要坚持“四个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这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也锚定了新时代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目标。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加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 在“四个方面”的指导下,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通过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主战场,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源头作用,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以重大技术为驱动力,带动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组织模式改革和资源配置方式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力,提高创新效率。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有组织的研究”与以往相比,需要在四个方面做出一些改变。 在项目组织上,要从原来的“单枪匹马”和“被动接单”向跨组织、多协作、主动策划、主动服务的“科研共同体”转变。在平台建设上,要从原来的“自由生长”转向“定向耕耘”。在团建方面,从“戴帽子”变为“强调实战”;在支持和引导方面,从“资源引导”转变为“综合政策”。 过去,传统的科研模式类似于“接单”,在企业需要的时候我们接手。 现在,高校要主动担负起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提前谋划、提前服务、提前对接,为行业掌握主动权。 这是对原有组织科学研究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
就常州大学而言,加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已成为学校的重中之重。 常州大学是一所因石油石化而建的工业学院,也因石油石化而建。 近年来,依托自身行业优势,在组织科研方面,围绕整个石油石化行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构建了“产、教、研、用”为一体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例如,2024年9月,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盟”。 在组织方面,通过设立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联盟办公室等相关机构,加强了高校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创新联合体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原则,围绕中国石油增储增产、炼化转型升级、安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围绕原创理论问题和重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在石油工业的瓶颈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总之,高校要承担起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和突破的责任。 有组织的科研的目标是解决重大创新问题,解决如何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问题。 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多方协作、跨中心、跨单位、跨组织,构建科研共同体,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资源的有效协同,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为主要方向, 充分发挥自由探索的优势和自身特点,系统布局重大科研平台,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需求或“卡脖子”和行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以上是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宇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的采访实录。
文本编排:周尚杰,杨飞飞。
二审:黄卓。
排版:黄卓。
*: 田波. 批准:冯磊。
本文版权归中国教育所有**。
*请注明:**来自华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