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 如何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发挥最大能效的美育效果?近日,“对接与转型——新时代全国审美教育研讨会——博物馆艺术教育专题”会议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专家、教育专家、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就博物馆角色转型等话题分享真知灼见。 数字化建设与艺术人才培养、博物馆空间建设、展览照明设计与应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博物馆美育新业态。
与会人员合影。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会议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承办,聚焦博物馆视角下博物馆美育教学的对接、转化与建设。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美术教育专业用好美术馆美育资源,促进以教育为载体的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提高美术教育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依托博物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美育为载体,丰富产品和资源,促进博物馆与艺术教育的深层关系。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傅继红说。
傅继鸿开口道。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会上,四川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院教授祁东方表示,在博物馆越来越走进人们生活的背景下,博物馆的角色正面临一场变革,“应该是服务,而不是教育”,不是教育人,而是服务人。 这种转变不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需求,从观众的角度重新思考博物馆的展览和叙事,引导更多人关注和探索文物背后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博物馆还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语境,将展品的诠释回归到文物本身,让“文物说话”,实现“永远看得见,永远新”。
祁东方开口道。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华媒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数字文旅中心总经理唐芳勇看来,博物馆需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新体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数字化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唐方勇开口道。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巩义文化博物馆中心专家、公义博物馆原副馆长刘晓梅介绍了北宋皇陵作为文化遗产,如何运用大地艺术的形式,创造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她表示,在地文脉、历史和经络是土地美学的基础和灵魂,其核心和主要对象是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这激发了我们思考“我们应该为文化遗产构建什么样的共存环境”。
成都烽火数字科技董事长傅峰表示,博物馆的展览策划者和执行者是人类的主观输出,他们用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力搭建了一个承载客观信息的平台。 对博物馆空间的诠释是展览组织者和策展人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诠释之后,才能有良好的逻辑引导观众去感受和创造美。
贵州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刘林红以敦煌壁画艺术精品贵州美术馆巡展为例,分享数字化背景下志愿者与博物馆的美育。 他表示,博物馆数字化后,面对观众认知的变化,需要调整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让观众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更好地感知和体验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馆长蒲廷丽结合国内外博物馆的文创经验,分析了当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文创产品的核心是挖掘博物馆产品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的美育活动也应该属于广义的博物馆文化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还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并首次开设了青年单元,围绕“探索地方、开阔视野、汇聚未来”等议题,来自浙江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的10位青年学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受邀分享他们在博物馆美学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学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