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重标准”?简单来说,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有不同的标准,通俗的理解是:只允许国家官员放火,不准人点灯。 的确,双重标准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见,很多家庭都存在双重标准,但是我们的父母不愿意承认。
比如,家长告诉孩子不要懒睡,坚持打篮球,但是他们开了健身卡,一年没有去过几次。 再比如,父母自己不吃芹菜,而是买芹菜给孩子煮,说芹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再比如,家长告诉孩子上课要认真,自己去上班却无意玩手机、上网。
你说,孩子遇到这样的父母,拥有这样的家庭是什么感觉?就是你想逃跑,却逃不掉,你被身边最亲近、给你带来痛苦的人包围着。
家长的“双重标准”行为表现为这四个方面:
1.对待自己的行为与孩子的行为不同
例如,禁止孩子看手机,但他们每天都刷**要求孩子定时作息,但他每天熬夜;强迫孩子习,但自己从不碰书。 其实,并不是孩子不进取、懒惰、颓废,而是他没有一个好的“参照”。
第二,我总是和孩子比较,但我讨厌孩子比较
例如:为什么别人练钢琴这么好,你呢?如果孩子回答说:“看看别人的母亲有多努力,你呢?可能会招致殴打和责骂,很多家长总是把孩子和别人比较,学习只和好孩子比较,用温饱比差孩子。
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弱,所以要求孩子比别人好”。
父母可以比较,为什么孩子不能?
3、唱“红白脸”教育
例如:“孩子习累了,父亲苦恼,要求孩子休息一下,母亲却让孩子继续写。 爸爸想让孩子踢足球,妈妈坚决反对!
在中国教育中,有句话说得一面严,一面宽容。 本质是父母在教育上给孩子两个标准。 孩子应该听谁的?
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趋利避害的行为,长大后会形成“两面人”,只会选择听对他们有利的事情。
第四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标准
比如,妈妈在外面夸孩子:“我的孩子成绩不错,在班上排名前几名,老师还是选他当班长!我一回到家,妈妈就收起了笑容,说:“先别去做作业了,你看那个xx。 这次考试又是第一次。 ”
很多家长习在外面表扬孩子为了面子,回到家后又批评否认。 一个放在孩子的前面,另一个放在孩子的背上。 这种口是心非的派对是对孩子的伤害。
其实,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投射,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其实是你的双重标准行为,才降低了对孩子的影响力。
如果父母拒绝双重标准,他们应该怎么做?
1.放下父母的书架
每当父母做出双重标准的行为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以“我是你的父母”和“我生了你,你要听我的”的姿态要求孩子。
别以为孩子还小,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毕竟他们也是人,他们也希望父母是他们怀里的朋友,而不仅仅是长辈,他们不希望父母冒充长辈,动不动就训练人。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家长不妨放下父母的书架,与孩子平等沟通,从而获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第二父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先生曾说过:“在孩子的头顶上,有一个父母情绪和行为的接收者。 ”
这意味着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而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也可以解释为父母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标准上,不要面对自己有一套原则,面对孩子又有一套原则。
第三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有句老话说:“如果你把你的孩子扔进垃圾场,不要指望他会成功。 “其实,这是有道理的!
如果家里没有电视的噪音,没有打麻将的笑声,父母之间就没有噪音。 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健康的氛围中,孩子们更能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习,提高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是通过父母来到这个世界的独立个体,只有在平等尊重的父母的教育中长大,才会拥有独立、平和、幸福的生活。 只有当孩子得到你的充分尊重时,他才有可能在未来将这种尊重传递给他周围的人,包括你作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