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安,土壤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教育部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2024年11月出生于湖南常德。 202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2024年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硕士学位,2024年获美国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邵明安教授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学及土壤水分与植被定量关系的研究。 建立了土壤水分运动的广义相似性理论和溶质运移的边界层理论,求解了土壤水分运动的Richards方程的解析解和溶质运移方程的边界层解。 提出了土壤水力参数的积分法和相似度方法。 改进了植物根系吸水机理模型,提出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动态模型,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和植被承载力模型,为黄土高原农业水源涵养和植被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魏江春院士,地衣真菌学家。 2024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 2024年至2024年在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科马诺夫植物研究所孢子体实验室学习,获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和生物科学博士学位。 202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 他是中国地衣学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国孢子菌群编纂和研究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菌物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常委会副主编、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Mycosystema顾问,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学系研究员,河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学术职务, 国家**委、科技部、科学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国生物“三大编年史”编研》首席科学家。
魏江春院士自2024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地衣型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和进化生物学研究,对我国地衣的动物区系和分类学,特别是地衣、黄梅、肺炎、石松、脐鳞、石蕊和叶苔藓等分类单元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和描述了一大批新种, 属和科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和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地衣动物群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业研究;对世界苔藓科地衣分类的形态、结构、化学、地理学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从单属系统、旧两属系统、三属系统、四属系统、五属系统等方面总结出新的两属系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被纳入2024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以及 1995 年《世界真菌学词典》,为东美和北美 Lytica delvid 地理替代物种的同源分化提供了分子证据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 目前从事地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学、细菌藻类共生、地衣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此外,还开展了中国西部荒漠地衣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的储量与开发,以及地衣固沙生物学的研究。
*地衣作为青藏高原研究的组成部分,于2024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南极生态系统分别于2024年和2024年获得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
江友旭院士,20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生态学和地植物学学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在前苏联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学习。 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长白山开放实验站和植物定量生态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 现任《林业科学》副主编,《森林研究》、《植物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和《国际害虫管理与野生动物杂志》编委。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SCOPE中国委员会委员。
江友旭院士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森林地理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方面的研究。 2024年,江先生当选为国际森林联合会亚高山生态组副会长兼主席,任期8年。 他深刻分析了我国亚高山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发生的历史关系和相对独立性,提出了西南地区亚高山森林发生受水平幅度、纵向分异和区域内差异等生态隔离过程影响的学术假设。 在深化对亚高山森林功能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川西高山森林管理应以水源涵养为主要方向,其成果为我国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系统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80年代,他建立了江西大岗山杉木和毛竹林生态定位站,促进了林业系统其他生态定位站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国家林业局已建立了13个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促进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