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疑似在打车时遇到司机调表现象。 **显示出租车的计价器几乎每秒跳1元。 12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对此事作出回应称,涉事司机承认其非法安装“小电机”,造成不实里程和金额,拟对其处以取消客运服务经营资格的处罚,并禁止其从事出租汽车行业工作5年。 另据透露,当地交通执法部门正在对该市运营的出租车进行定期执法检查(据Knews报道,12月9日看新闻)。
根据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行驶轨迹,该车实际载客行程仅为904公里,但安装“小电机”后,仪表显示209公里,当然计费也会“上”。 “小电机”虽小,但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出租车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关系到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其收费标准和计费方式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一旦车费被造假,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声誉和运营秩序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而且,“小电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24年5月,江苏省常州市发生了出租车司机擅自安装“小电机”的投诉和核实事件。 更何况,安装违规设备修改行驶轨迹和行驶里程,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网约车领域。 早在2024年底,浙江省杭州市就曾发生过一起网约车司机擅自在车上安装GPS定位改装设备“小尾巴”的情况。 最终,“小尾巴”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均被追究刑事责任(据浙江法制报2024年8月28日报道)。
在查处违法行为的同时,也开展了相关领域全方位的执法检查和治理。 然而,以目前的检测手段,作为外接设备的“小电机”仍难以监控,上海市交通委提醒市民和乘客在乘坐出租车时应提高警惕,遇到类似情况时可直接投诉或报警。 这样一来,由于很难通过动态、实时的监管手段杜绝“小电机”的安装和使用,因此,对同类问题一经核实,深入挖掘“小电机”的设计、生产、销售,进行溯源打击,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要抓住非法设备的“牛鼻子”,至少要调查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电机”的设计行为是否涉嫌违法犯罪据了解,类似“小马达”的“小尾巴”,由软件工程师于某某“研究”设计,并在互联网上销售,最终,于某某因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和工具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谁是“小电机”的生产者,也值得彻底调查和阻断源头。 如果我们等到这类非法产品进入市场后再采取防范措施,必然会大大增加执法和司法的成本。 第三,更要彻底切断“小电机”的销售、购买、使用非法链条。 像“小马达”这样的非法设备,司机买它是为了什么?明显。 对于违法驾驶者,当然要取消资质、禁止执业,但同时也要通过个案对“小电机”整个“黑产业链”进行彻底查处,加强溯源治理。
此外,对于“小电机”、“小尾巴”等违法手段,相关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也应切实加强审查监管,及时堵住同类商家、同类商品审核中的漏洞,严防同类“神器”通过平台流入市场。
*:P检察院**·法治新闻版 作者:柴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