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部革命题材的剧,竟然呈现出如此夸张的剧情。
《问无边》在央视播出,作为当年的压轴大戏,让人期待不已。 然而,打开正片后,天就黑了。 可能是你想发挥创意,但选角感觉不可接受。
宋嘉饰演的国母宋庆龄,让人觉得不被接受。
郑业成在剧中成功塑造了***的形象,导演的尝试值得肯定,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改进的,比如人物的妆容可以更自然一些。
宁力饰演陈独秀,形象有些独特,眼神狡猾,手里拿着香烟,脑袋中间的造型很抢眼。 就算你没有看过《觉醒年代》中版本的于和伟,他的形象也很难让人觉得他是个好人。
小红烧蛋"白可挑战老江,魏大勋用现代发型演绎蔡禾森。 每当一个新角色出现时,观众都需要停下来做好心理准备,这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剧集。
我们来讨论一下在《李大钊》这部剧中饰演李大钊的唐曾。 毕竟没有比较也没什么坏处,我们来看看同一个角色和不同演员的表演有什么不同。
这部剧是一部传记历史片,它的拍摄手法和李学健的表演风格都非常真实。 然而,正是这种真实而朴实的方式,让李大钊的事迹完美地呈现出来。
虽然功底有限,李学健的表演空间并不大,但你总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慈悲”。
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家庭,而女儿的罪恶感在短短一次回顾中就被充分揭露了。 即使隔着屏幕,你也能感受到哭泣的力量。
最后,为了正义,他英勇牺牲,甚至没有使用任何慢动作效果。 李学健环顾四周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了。
为了更好的塑造李大钊的形象,李学健私下做了很多功课,研究了李大钊的生平。 虽然他的长相与李大钊并不完全相似,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很符合李大钊的特点。
张颂文在电影《革命者》中的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几乎都流下了眼泪。 当我看到电影中张颂文的形象时,我觉得他已经不再是张颂文了,而是真正将伟人的精神融入到他的表演中。
张颂文全力以赴,向观众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忍爆”表演。 作为主角,他有很多场戏可以炫耀自己的演技,但他从来没有刻意炫耀过自己的演技。
比如,当他亲眼目睹一个自己认识的孩子死去时,他没有哭泣,而是瞬间变得茫然,曾经和他一起度过的碎片似乎真的在脑海中闪回,情绪渐渐涌上心头,情绪层层递进,无比真实感人。
张颂文成功塑造了李大钊的魅力形象,其精湛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对其他演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他的表演有一种魔力,可以打破屏幕的局限,让静态**栩栩如生。 他生命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缕头发都充满戏剧性,这样的表演能瞬间让观众沉浸在戏剧中。
这就是演员演绎前辈伟人的真谛。
为了在表演中更好地展现角色的真实感,张颂文在拍摄前会在鞋子里塞石头,让自己的走路风格更接近角色的痛苦经历。
这种细节处理使得在电影中很难提取它。
唐曾出演过《问无边》并饰演过四个角色,他的颜值很抢眼,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秒,但形象却非常接近原型。
他的表演开始后,恢复程度迅速下降。 他的性格过于内敛,身体似乎无法自由移动,尤其是在与极度放松的宁立对战时。
而且他在读台词的时候有太多的小动作,与其说是朋友之间的交流,不如说是领导的讲话,说实话,他表现得不像个好人。
乍一看,可能会觉得有些不舒服,但对比张颂文和唐曾的表演,差异就更加明显了。 有趣的是,《革命者》和《问无边》中的孙中山先生,是由老戏骨马少华饰演的。
见到孙中山时,张颂文版的李大钊表现得是这样的——
在《问无边》中,唐曾的表演令人动容,他似乎想立刻握住对方的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说话时甚至有些结结巴巴。
唐曾的表演让人想起李大钊,李大钊早在孙中山赴日留学之前就对他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孙中山虽然比李大钊大20岁,但孙中山非常崇拜李大钊,李大钊也非常崇拜孙中山。
唐曾的表演,似乎是李大钊对孙中山的仰慕的再现。
他像一块木头一样,喊了一声“中山先生”,站在原地,静静地等着对方过来握手。 我分不清长老是谁,更不知道大王和小王。
兴奋没有表现出来,相比之下真的没有什么坏处。 而且,李大钊先生的文人气势和超前的思想气势也没有表现出来。
要说的话,还是演演何书恒的霍青雕像,说不定还好一些。
我对唐曾的演技并不怀疑。 只不过,在扮演伟人的时候,一定要抛开自己的影子,把伟人最本质的特征融入骨髓,否则观众怎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
为什么观众对扮演伟人的演员如此感慨?因为这件事的核心不是“演技”,而是“伟大”,演员首先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种敬佩和敬畏之情,真正将角色的精神内化到自己的信念中。
李学健和张颂文不只是塑造了几个角色,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对原型和观众的真正尊重。 李学健获奖时,谦虚地说:“所有的困难都由焦玉露经历,好处由一个年轻人承担。
当影迷建议张颂文在春晚中饰演李大钊时,他坚定地表示:“除了电影,我不会用这个角色来做任何事情。 ”
观众往往喜欢有勇气付出的伟人,而不是演员的表演。 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代价的伟人,给了演员们诠释他们的机会。
不过,《问无边》的出现,让我对国产革命剧的未来感到担忧。 这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吗?2024年度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