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新千里江山》冲上热搜。 这幅名画再次引起了网友们对这幅名画的关注。
当千里江山相遇,开阔广州。 新浪微博。
这个热搜,让人想起几年前的“紫禁城乱跑”的盛况。 近年来,人们对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充满热情。
千里江山“卷(局部)。
但你知道吗? 这幅著名的《千里江山》是一幅绿色山水的经典作品,画中的“绿色”居然是金属铜?
“孔雀石”不是“石头”。
没错。 铜及其合金和化合物有多种颜色。 铜矿石不仅可以提取众所周知的金属铜,还可以用作“颜料”。
早在12024年前,原始人就开始用颜料来装饰洞穴的内壁。 最早的颜料都是土基颜料,包括土黄色、土红色、粉红和白色。 当时,人类还利用焚烧的动物脂肪来获得炭黑。
与土基颜料相比,矿物颜料是由天然矿物经过粉碎、研磨、漂洗、提纯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 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颜色可以长期保持不变,色调纯正美丽,并且具有较高的亮度、耐光性、耐温性、防潮性,因此常用于绘画创作。
矿物颜料。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大量的古代壁画、彩雕、漆器、雕刻等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天然无机矿物颜料。 中国古代常见的矿物颜料之一,称为“孔雀石”,因其花纹与孔雀尾羽非常相似而得名。
孔雀石的英文名称是“malachite”*,原意是“锦葵叶颜色的石头”(锦葵是锦葵科的植物,叶子嫩绿)。
同理,我国古人称其为“青绿”、“石绿”、“绿郎玉”。 有趣的是,尽管孔雀石的名字中有“石头”一词,但孔雀石几乎没有坚硬和稳定的石头的特征。 如果将它用作宝石,则不耐用,但是如果将孔雀石研磨到非常细的水平,然后将其与动物胶混合,使其易于粘在图片上,它就会成为一种易于使用的颜料。
孔雀石,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开采。
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次生矿物,非常脆弱,不耐用,不能长期保持其良好的光泽,但是将孔雀石磨成很细,与动物胶混合后,很容易使用颜料,使其容易粘在画面上。
明代李世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石青铜坑中,是铜的祖气。 铜得到紫阳绿的气息,绿久了就变成石头,这叫石绿。 “它的化学式是Cu2(OH)2CO3,称为碱式碳酸铜,其成分实际上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铜绿相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几个古老的铜矿遗址。 其中,在约2024年前的江西省瑞昌铜陵古铜矿遗址和2500多年前的湖北省大冶铜矿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孔雀石碎片。
孔雀石。 孔雀石作为一种绿色颜料,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 直到 19 世纪初,当合成替代品出现时,孔雀石的使用才逐渐减少。 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烧制后绘制的。 秦俑所画的绿色颜料为孔雀石,纹路质地均匀,色泽鲜艳。
山西平朔秦汉墓出土彩陶8000余件,色彩丰富,其色素经现代原子发射光谱测定,其中使用的绿色颜料也是孔雀石。 至于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也使用了孔雀石,主要用于描绘壁画中的祥云和植物叶子。
2024年8月21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帝强兵——陕西国宝系列特展——秦跪俑”揭牌。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壁画,约4-8世纪。 克孜尔石窟是古秋子境内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历经千年风霜风霜,虽然壁画或多或少遭到破坏,但蓝铜矿、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历经数千年,依然绚丽多彩。
蓝铜矿的奥秘
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是,孔雀石并不寂寞。 另一种常见的含铜次生矿物蓝铜矿,化学式为Cu3(CO3)2(OH)2,通常与它相关(或共生)。
更有趣的是,当氧化铜层处于合适的环境中时,孔雀石会转化为蓝铜矿; 如果产卵环境不满足这些条件,蓝铜矿就会变成孔雀石。
这种可逆的互惠性在自然界的矿物群落中是非常罕见的。 有时,在矿层的岩石中,两者之间存在单晶共生,形成一半蓝铜矿晶体和另一半孔雀石晶体的细簇。
蓝铜矿。 蓝铜矿,也称为石灰石,是一种碱性碳酸铜矿物,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 在绿色山水的中国画中,石蓝是主要颜色。
它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蓝色是蓝铜矿。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您仍然可以看到颜色鲜艳、细腻、均匀的矿物颗粒。 我国近代地质学家张宏召在《古代矿产记》一书中记载,陕西是古代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产地,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用这两种矿物颜料来形容“临水初月”。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一号汉墓也出土了一幅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的彩绘绢画。 这幅画描绘了太阳、月亮、冉冉升起的龙和蛇状的神灵,使用了各种彩色颜料,包括朱砂、蓝铜矿和孔雀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绢画。
值得一提的是,《千里江山》中起伏的山峦、浩瀚的河流,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依然保留着清澈绚丽的色彩。
这不仅要归功于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王希盟精湛的绘画技巧,还要归功于他画作中使用的矿物颜料的稳定性。
千里江山“卷(局部)。
纵观《千里江山》的画作,绿色山水和山顶的璀璨蓝来自蓝铜矿(“石蓝”)的粉地,山腰的绿色来自孔雀石(“石绿”)。
当它们共存在一起时,青绿的矿石相得益彰,来到画中,它们就像遇见了老邻居,相得益彰,就像宋代《旅游》一书中的陆游“洛青指出暮色山色,石绿染成春潮”。
迷人的铜红色釉面
铜除了可直接用作颜料外,还可用作“染料”。 目前,世界印染工业仍使用硫酸铜作为染色介质,以提高颜色的牢固度和耐腐蚀性。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陶瓷中的“铜”。 将过渡元素氧化物或天然矿石加入瓷器的釉料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烧制,釉料会具有一定的固有色泽,称为“彩釉”。
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崇敬的“铜红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 氧化铜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下有不同的颜色。 正常的铜红是还原气氛下的颜色,但古窑火、窑温、气氛等控制不是很精确,经常会失火,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炉被氧化气氛,氧化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蓝绿色。
陶瓷烧制工艺。
可以说,在高温下,铜离子的颜色对温度和气氛非常敏感,要想烧出漂亮的红色,不仅要掌握合适的温度,还要控制好窑炉的还原气氛,否则就达不到要求。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宋代钧窑开创了可人工控制的铜红釉烧成技术。 从类型上看,钧窑可归入青瓷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五色釉,绚丽精致”。
其“五彩斑斓”的奥秘在于创造性地加入铜、磷等元素,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成功烧制出铜红釉,从而打破了青花瓷霸天下的格局,开创了七彩瓷釉的新局面。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花式杯,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技术上,钧瓷在窑中烧制的变色被称为“窑变”,与其他瓷器的装饰工艺完全不同。 “窑变”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形式,而是依靠严格控制轮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温度、冷却等因素的烧制过程,使瓷器表面的釉面涂层颜色和纹理千变万化,产生“五彩如玉”的自然效果。
不同的上釉工艺会使骏瓷铜红釉呈现出不同的釉色。 大致分为蓝色和紫色两大类,如天蓝色、天蓝色、玫瑰紫、秋海棠红、胭脂红、茄子紫、朱砂红、淡紫色、火焰红等颜色。
钧瓷的“窑变”现象是复杂工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烧制过程中每一个小环节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骏瓷的窑炉效果,所以过去有“十窑九失”和“生成死烧”的说法。
为了达到控制釉色、掌握烧成的目的,必须下功夫。 但另一方面,如愿烧制,就是“一色进窑,万色出窑”,“钧瓷不对,窑成独一无二”。
继钧窑之后,著名的景德古镇在明代初年也成功烧制了高温红釉。 “祭祀红”原称鲜红,因皇帝祭祀使用,故后世称祭祀红。
祭祀红釉水碗,青永正,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祭祀红色深沉稳重,是难烧的珍贵品种,在铜红釉中算得上。 清康熙年间烧制的“桃花片”,是铜红釉中非常珍贵的品种。
桃花片又称桃花红、豇豆红、娃娃脸、美人醉。 它的外观特征是部分桃红色,点缀着一些绿色的苔藓斑点; 红色有的部分呈绿色,甚至出现苹果绿,颜色柔和优雅,湿润美丽。 因为烧制非常困难,所以传家宝产品并不多。
豇豆红釉菊花花瓣瓶,清代康熙,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绿色的苔藓点是瓷器品种“桃花片”所独有的,有人认为这是釉面上的缺陷,也有人则认为是“桃花片”中难得的“美”。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铜的存在有关。
现代研究发现,“桃花片”上的绿色区域是由许多含有硫化铜的颗粒造成的,无论如何,铜作为颜料和染料确实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低调但重要的作用。
吴金勇:《先秦汉绘画颜料研究》。
万继新:西方铜着色技术的历史研究
陈坤和:《铜红釉的科学研究——从钧窑开始》。
张锡环:《中国传统颜料矿物》等。
完 编辑:王欣 审稿人:钟玲 审稿人:刘浩**:民族人文史。
注意力"深圳青年"微信、抖音、快手、B站、**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