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凌玉子】。
近日,TVB出品的新剧《新闻皇后》热度不断攀升,从收视率到话题化。 不少网友甚至直接以此为样本,踩着观感不佳的类似内地剧:“不谈恋爱的职场剧”、“至少看起来是来上班的”、“我们还在用'不能结婚'诅咒女人,人骂的方式已经演变成:'找男人结婚'”......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则消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连续亏损,TVB为了节省开支,掀起了新一轮裁员,将旗下两个频道合二为一并重组,裁员300人。
这里是新剧的胜利表现,还有业务萎缩和收入不足,无奈的真相在巨大的**中释放出来:经济衰退其实已经存在了很久,以至于当下偶然的成功都分不清是不是触底反弹**是昙花一现吗?还是回归光明?
而一直为大家所熟知,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充当“港剧代言人”的TVB(认可了过去的辉煌,也认可了随后的衰落),现在的情况如何?什么样的文化、经济甚至政治信息才能使它被迫面对和决定的一切?
集体记忆:TVB的开端和辉煌岁月。
早在2024年2月6日,港英**首次出售地面电视牌照,竞标者包括6个庞大财团,最后,由Ricciian、Yu和著名的邵氏兄弟(Shaw)家族组成的香港电视集团,成功中标——这就是TVB的诞生。
TVB是English 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的缩写,全称是“Hong Kong Television Broadcasting***”,是香港第二家电视台,此前早在2024年,第一家电视台“Li's”,就已经垄断了港岛十年。 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TVB决心打破“李氏”实行的会员制,所有节目都是免费的,一举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TVB的主要内容其实相当丰富,在综艺领域,其制作的《今宵开心》历时30年,共播出6613集,是香港寿命最长的节目。 但真正让TVB广为人知的法宝,却是推电视剧。
今晚快乐(资料图:香港保良局官方网站)。
2024年,TVB推出首部自制剧《爱之梦》,收视率火爆,因应市场需求,从原计划的20多集扩大到100多集。 70年代,TVB找到了后来非常擅长的两首曲目:一部是家庭剧,一部是武侠剧,前者代表周润发主演的129集《疯狂潮》,后者代表郑少秋主演的《剑与仇》和《绝世双骄》,齐头并进, 而从此,“剧王”的地位就没有动摇过。
2024年,TVB成为上市公司,2024年,其总部由九龙塘迁至新界,并兴建了“清水湾电视城”。
TVB的崛起,离不开其广受赞誉的制度化、流程化、细化的产业体系,尤其是以“造星”为例:它主办的无线艺人培训班,成为整个香港影视界的存在“黄埔军校”,王明泉、陈玉莲、翁美玲、周海美等天后明星, 周星驰、梁朝伟、梁家辉、刘德华等大咖,甚至杜琪峰这样的大导演,都毕业于这里,都曾为TVB工作过;每年举办“香港姐姐”选美大赛和“新秀歌唱大赛”等选秀,挖掘赵雅芝、李佳欣、蔡少芬、郭科英、胡杏儿等花。
周星驰的一些早期角色。
一手培养,一手选拔,建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库。
然后是 1990 年代,正式“进军大陆”开始了。
对于内地来说,TVB的出现尤为及时和恰当: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娱乐业和消费社会的起步,大众对流行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无法与本土相对滞后的产能相提并论。
事实上,TVB几乎已经完成了在内地启迪普及各种经典流行剧类型的重要任务:
金庸在80、90年代的剧,90年代的犯罪剧(《法医记录》《刑侦档案》),00年代的宫斗剧(《金枝》)和家斗剧(《心暴》),以及10年代短暂复活的警匪剧(《使徒行者》),都是一样的。
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了许多在内地土壤中不易出现的独特类型——比如律政剧(《黄庭一号》),比如解构名剧(张卫健版《西游记》、陈浩民版《风神邦》),还率先完成了一些史无前例的类型混搭嫁接——比如《清冤》, 由专业剧(法医)和古装剧拼接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集体记忆的原因:万空巷的《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93年的《包青天》,96年的《天地少年》,97年的《龙八部》,99年的《宋世杰》和《金衣四才》,2024年的《荀勤》,03年的《奔云》, 和 08 ......中的“珠宝”
它对许多内地剧也有其灵感,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港版金庸剧和张纪中版金庸剧《金枝欲望》《甄嬛传》《清冤冤》《大宋缇刑官》......
不少内地观众从TVB电视剧中初步了解了国际大都市、现代大公司、时尚生活。 有人开玩笑说,正是在TVB的镜头中,“无数波浪卷曲的Rebecca,以及无数留着精致短发的Jessica,激发了最初的审美感”。
《拓艮姐姐》剧照。
蜜月期也从娱乐的维度溢出升华,多少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厚水的联系:要知道,2024年,港英被迫废除了“节目强制进口”的法令,给了TVB一个玩的场所。 所以,哪怕看似总是在追车、拍枪战,谈爱情,其实现阶段,TVB对家庭和国家的叙事是相当清晰的,就像集聚了所有精英的大剧《大时代》即将以“迎接香港回归”为开播背景, 而在第一集中,就借用了演员的嘴巴,发出了“香港是中国人”的巨吼。
系统性滑坡:TVB的衰落和衰落。
千禧年后TVB帝国开始松动,逃不掉的还是月圆时亏损的周期率,看到港娱95%的市场份额都归TVB的易言堂一言堂,一个是霸道,所以他不想进取,无所畏惧,在外界压力较小的舒适区, 邵逸夫老了,权力是**,高层内斗层出不穷,影响了剧的质量,但非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反而一落千丈。
这背后,有香港自身经济的低迷,以及内地进一步发展产生的祛魅和去神圣化心理,港剧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上面提到的现代化和时尚感也不再是香港的私人禁忌。 就好像,不知不觉中,去香港买珠宝、买衣服、买奶粉的内地购物团并不多——这些东西并不是香港独有的。
“内娱”迅速成长为一个从资本到科技的独立概念,拥有如此大的市场富矿,获得资金、人力、环境甚至政策的能力,绝不是TVB无法企及的。
一来一去,TVB不仅失去了梦工厂的光环,还开始外流自己的储备:大批港星北上发展,为流量粉丝寻找更高的回报和更大的潜力。
这时,它最初几年的一系列胜利可以隐藏起来的结构性缺陷已经开始暴露出来:资源短缺、受众局限性、区位劣势......最终,它将不得不面对自己固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曾经与其高楼大厦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但奇迹的本质是难以维持,或者更确切地说,奇迹很容易成为遗物。
大家终于意识到,TVB也有很多问题。
比如粗糙度:TVB剧集密度高,拍摄过程匆忙,出现了匆忙先存的原则,TVB品牌的标配很多,大量使用了带有室内场景和布景的演播室镜头,解决了天气限制的问题(无需等待日出, 随时可以工作),以及场地限制的问题(香港的弹丸土,连几座古建筑都没有,更不用说沙漠、草原、雪山等特殊地貌了),但也给人一种洗不掉的“塑料味”,很多TVB剧的色彩和光线都与其他剧明显不同, 而在一些对“质感”要求较高的品类——比如历史剧、社议题剧等,差距更是突兀。
图为2024年版《射雕英雄》。
比如重复一遍:新人的**链条断了,训练有素的团队咬牙坚持,陈浩、林宝仪、李子、佘诗曼、欧阳振华、吴启华、邓翠文、徐子山,依次来到观众面前的,总是一群老面孔,最后他们和角色在这部剧中一一完成, 而下一部新剧开播时,他们又要适应了。
更何况,久而久之,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他们也自发地形成了惯性分布思维——秦沛总是演大佬,徐少雄总是演富商,陈红烈总是演反派,王俊堂总是演马男,袁琼丹总是演丑女......金牌男配角罗乐林曾说,有一天他打开电视,发现在当天TVB的所有剧集中,他在不同的场景中“死”了5次。
不仅是演员,编剧和导演也是如此,这使得避免许多桥梁设计的重复使用变得更加困难。 就连被介绍到内地的配音团队也是这样,从“最重要的是快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句话总是用同样的语气。
比如剥削:被批诲和质疑,高产出低回报的艺人生态,苛刻无条件的工作强度,从培训班到学徒到特约到绿叶到配角的漫长发展之路,不平等的霸主条约和不公平的报酬佣金,恶劣的拍摄环境,没有保障的老年,没有尊严的基层人员, 负面新闻越来越多,不止一个演员甚至演员被曝光(或主动曝光),生活穷困潦倒,与大家想象中的风景相去甚远。
例如,陈词滥调:除了“可见性”之外,概念也逐渐倒退和陈旧。 导演林德华曾提到,TVB早年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女性高层介入决策,率先将女性平权新意识注入到理论上最应该靠“老套路”的热播剧中——女白领和女警的竞争中, “是的,夫人”已经成为一句流行的台词。就连《金枝之欲》这样的“抢男”场景,也对处于皇权和夫权阴影下的女性处境充满同情,带着曾经沉溺其中,最后主动逃离的两个“新人格”少女。 但是现在呢?再看一年前的大剧《家族荣耀》,大房子和二房,妾室,父权制,荧幕成了震撼的“封建残余”。
在一种系统性的不耐烦和动摇中,它就像一个向命运认输的危机中年人,准备通过回忆过去来度过余生。
创新后的老党:“新闻女王”传递了什么。
我们来谈谈“新闻女王”领头的“变暖”:这部剧以传媒产业生态为切口,一方面树立了一面新闻理想的旗帜——“可以要求人民的生命,也可以揭露人民的伤疤,也可以帮助人民搭建桥梁、铺路, 惩恶弘扬善“,另一方面又通俗化了丛林的残酷法则——”你连狗咬人都想不到,人咬狗的世界不适合你”。可以说,在职业认知和情感认知方面,确实打破了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无论是在庸俗的成功层面,还是在性别歧视的层面
男女主人公不是恋人或潜在的恋人,而是死敌。 女主一路高歌猛进,不靠男角色的提振和蓝眼睛。 那些不择手段的人,也可以坚守事业的底线。 有良知的人,不一定是傻傻的,也不一定是甜甜的。 配角各有特色和气质,不再集体智障化、人性化,无条件凸显主角的光环......
就比大家习以为常的那种,常年鸡的点点滴滴像过家家一样,所有职业情境的糖水味都被拍成恋爱相亲,这些确实不乏新鲜感,也很戳中内地观众这些年纠缠的痛点。
但事实上,它还没有走出TVB最熟悉的套路核心:剧情强,惊心动魄的剧目。 所有的反派,破关打怪,酷炫的文字路线,一次次反转,一次次化恶为善,一次次快乐又复仇,仔细推敲,似乎与“专业能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虽然每集开头都会很刻意地挂上一句新闻语录。
甚至有评论员用火炬或脑袋般的眼光,将这种阴谋直接指向TVB的“本色”:用故事来指代自己,自嘲,自我说教,以不同的形式向观众播放其山林立的家庭丑陋。
从一部专业剧的标准来看,在细节上甚至不专业:现实中的几位资深记者和主播在社交媒体上挑剔——直播已经进入倒计时,还在威胁领导,在演播室里临时补妆,故意关掉提词器,这些都是在真实工作现场找不到的情况, “记者总能比警察更快地发现真相”,这也是自我洗白的夸张。
从本质上讲,它仍然是一部职场剧,而不是一部职业剧。 两者不同又不同,后者讲的是工作,前者讲的是诡计。 诡计当然比职业更刺激,但诡计本来就是一种“不专业”。
它仍然只是“电视版的《宫中诡计》”。
不少老观众进坑火爆,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亮眼的惊喜,更多的是因为其快节奏、高频的奋斗模式,让大家想起了属于TVB的**时代,引用了足够多的怀旧红利。
所以,要想拿这个孤零零的证据和小小的样本,匆匆下结论“TVB正在复兴”,那就太乐观了,太轻描淡写了:别的不说,在《新闻皇后》爆圈之前,TVB的前三部台湾庆典剧《罗密欧与朱应泰》《港人在北京》《影子狙击手》都不为所动。
如果非要多了解一下成功的奥秘,就不得不提它在宣传上的“全面内地化”:各大社交媒体的官方账号和不断刷屏的热搜词条,主演们频繁与观众互动,再加上另一位被很多人忽略的优酷制作人。
可以看出,尽管内地近几年参演的《法证先锋5》和《使徒行者2》表现平平,但TVB依然没有放弃这条“拥抱祖国”的宽阔道路:今年8月,刚刚与腾讯**签订了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协议。 “新闻女王”此时的出色表现,无疑是注入坚定合作信心的好时机。
这是TVB放下身躯,通过合作合拍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必由之路。 无论《新闻女王》输赢,都是要强化这条路,而不是逆转。
所以,《新闻女王》可以谓是对TVB的浓缩隐喻:被过去积淀的优势唤醒的集体记忆,依然有值得珍惜和发挥的东西,在具体素材和议题的催化下,加入一些没有断筋骨的创新,依然有一场战斗的力量, 但它并没有冲破长期存在的陷阱,在逻辑上绝不能被盲目的自满和新一轮的自我风格所取代。
香港和内地的影视进程是一体的,密不可分,TVB就像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见证者注脚,肩负着自己的责任,也应该交出时代变迁后再也无法承受的重担。
如果复兴之路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探索。 无论是港剧、内地剧,还是两者必然的融合互补,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