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影产业的早期发展
2024年,由于帝国主义的沉重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兴旺发达的中国国家首都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对象或附庸。 一些资本家不再将资本投入工业生产,而是转向土地、公债和其他投机性企业。 2024年,九个月内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40多家交易所,投机为工业生产吸引资金,工业的不景气加深了交易所的混乱。 到 1922 年 3 月,140 多家交易所中只有 12 家倒闭。 投机者看中了蓬勃发展的电影业,而中国电影业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异常繁荣。
据2024年初出版的《中国电影工业年鉴》统计,2024年前后,上海、北京、香港、杭州、成都等地共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就有141家。 当然,其中一些公司汇集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并开始制作电影。 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办公室,空荡荡的招牌,如果不完成,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2024年的上海,有近40家电影公司实际拍电影。
这些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的创始人、投资人和负责人中,既有推销员、流氓、小商人,也有财力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出国留学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大多都是为了赚钱,只要电影能吸引到城市小市民观众,就有所谓的“票房价值”,什么电影都可以拍。
电影业被投机商人控制,作为他们赚钱投机的工具,电影创作被鸳鸯蝶派文人与文明剧团的合作所占据,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封建买办意识。 这种商业投机和创造性封建买办性质的结合构成了这一时期电影的一大特征。
2、星辰电影公司最初的电影创作
2024年2月,张世川、郑正秋、周建云等人组织成立星影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成立星影院。 公司于3月22日在上海贵州路大同交易所原址正式成立。
关于“明星”版制政策,郑政秋最初坚持自己一贯主张艺术要“教育社会”,想拍“故事片”,认为“明星作品,在银幕上第一次见到中国人时,就把自己当成了戏剧”。 主持人张世川认为,“到处都是利益,没有主义才能赢人”。 于是公司开始拍摄一堆无聊的搞笑电影。
《滑稽国王流浪中国传奇》,展现卓别林来中国后的笑话,由英国优禄侨民扮演,模拟他的形象和演技;《扔水果》讲述了一个水果商人向医生的女儿求爱的故事;《麻烦剧场》更是异想天开,让卓别林和罗克的形象同时出现在影片中,戏谑追赶,大作其道。它继承了亚洲电影公司的衣钵。
张新生》,在一部新文明剧的拍摄中,张新生在浦东的金钱杀人案,是追随《燕端生》的脚步,因为场面的残酷和题材的暴力而被禁。 这四部作品都是在意大利劳罗的玻璃工作室拍摄的。
由于短片的失败,“明星”们的经济基础岌岌可危,他们正在回头看郑正秋的长片命题。 公司开始创作“社会片”《孤儿拯救祖先》。
2.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孤儿救祖》
《孤儿救祖传》是一部“教孝”、“惩恶”、“劝学”、倡导“公民义务教育”的电影,由张世川执导,张伟涛摄影,历时8个月拍摄于2024年底。
封建道德与改良主义的结合,构成了《孤儿救祖》的全部思想内容。 就当时的电影创作水平而言,《孤儿救祖》在艺术处理上有一定的成绩。 首先,它更有民族生活气息,摆脱了对西方资产阶级电影的攻击,“剧本素材、演员服装、布景陈设都尽量避免欧洲化,纯粹采用中国风格”;其次,在形象的真实性和场景生活特征方面,与以往作品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加摆脱了文明新剧的夸张舞台表演程序。 影片情节曲折,充满故事性,其改良主义思想依然能吸引当时一些市民的心理。 结果,这部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从经济上挽救了“只有兴趣才是正确的做法”的电影拍摄带来的危机。 2024年,郑正秋上映了张世川执导的《苦儿子弱女》和《好兄弟》,内容与《孤救祖》相似。
3.郑正秋的电影,描绘了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
郑正秋倡导的“社会电影”,不仅支持了明星公司的生意,也开创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题材的先河。 在此期间,他还制作了多部关于女性生活的电影。 在这类影片中,郑正秋依旧保持着民主思想积极的一面的批判锋芒,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卖淫制度的自相残杀罪行,描写了当时半封建社会制度下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她们没有苦难深表同情。
拍摄于2024年的《玉梨之魂》,讲述了一位年轻寡妇过节的悲剧。 这部电影反对寡妇守节的罪恶,承认包办婚姻的合法性。 这种和解的态度是郑正秋改良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几乎贯穿于郑政秋这一时期所有的女性题材电影创作中。
2024年的《最后的良心》描写了童媳、女婿、拿着牌位成为亲戚的邪惡封建婚姻习。
在《上海一家人》(1925)中,郑正秋提出了卖淫问题。 他同情过着非人生活的,赞美的美德,明确提出“不是天生的,是社会造就的”,但笔者对问题的解决,是救赎后进入职业学校,仍然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同年,郑正秋还写了《孤女》,前半部分描写了可怜的孤女被婆婆虐待,拒绝被工头侮辱,导致失职后整天流泪,导致失明。 后半段,矛盾缓和,盲人孤女自投海获救,找到了一个有产阶级的孩子,继母也凭良心发现了。 他还调和了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改良主义思想。
2024年,郑正秋的《二十八美人》倡导解放婢女,希望被压迫、被剥夺人身自由的穷女儿能够过上平凡的生活。 然而,丫鬟问题的解决,还是通过一位资产阶级知养的少爷关于“妇女解放”的演讲,感动了那些有钱的亲友,烧掉了全家婢女的卖身契。
郑正秋除了创作关于这些女性生活的电影外,还自编自导了以“唤醒良知、实业救国”为题材的《小小工人》(1926)和谴责旧社会拖油瓶儿子文化的《小情人》(1926)。
强烈的改良主义思想和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倾向,构成了郑正秋这一时期创作的“社会电影”的主要特征。 作为电影导演,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比较熟悉,更了解观众的喜好,善于把握故事结构,衬托剧情氛围,因此受到观众的欢迎。
然而,2024年以后,郑正秋的作品趋于迎合观众,缺乏批判意识和教育精神。 一方面,他创作了《凤凰传奇》《山东马永贞》《北京杨贵妃》等取悦小市民的电影,与张世川一起执导了《梅花落下》《白云塔》,独立编剧自导了《血泪碑》,这是一部由十几年前的文明剧改编的所谓家庭剧;另一方面,拍摄了《黑衣女人》《使女救世主》等武侠片。 在受到社会的批评后,他不再与武侠片同流合污。
2024年,在拍摄了根据社会新闻改编的《血泪黄花》之后,在拍摄了29年的《战场上的小同胞》之后,郑正秋又回到了改编文明剧的老路上。 将《破钢琴楼》《桃花湖》《红泪影》改编成电影。 这些电影相比郑正秋之前的作品,在剧情结构和导演处理上都有了改进,而且比同期很多粗制滥造要聪明得多,观众也稳定,后期拍摄的左翼电影《花姐》。
4.洪深参与电影工作和早期创作。
2024年冬,星辰公司开始增持外资股份,并自建玻璃棚,购置汞灯、弧光灯及各种机械设备。 2024年,正式成立星影有限公司***,聘请剧作家洪申担任编舞、导演。 2024年,开设了第二家工作室,分为两组同时拍摄。
洪深(1894-1955),江苏常州人,自幼热爱文学和戏剧。 202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学习陶艺工程,后进入哈佛大学习文剧。 20年春回国后,受雇于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因公司英年早逝,未能拍电影。 2024年进入明星公司,同年自编自导第一部电影《冯少爷》,执导郑正秋、张世川创义的《贵族儿子早逝》,26年编剧执导《四月玫瑰花遍地》《爱与**》,27年, 自编自导《魏小姐的职业》,28年间,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改编,在银幕上翻译剪辑话剧《少奶奶的扇子》,编剧自导《同学之恋》。
洪深的电影在艺术处理上颇具特色。 他擅长小动作的运用和内心状态的刻画,注重情节结构和人物个性的处理,剧本的格式也比较完整。 字幕、表情、布景,甚至镜头的性质和镜头数量都指定了,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有人对洪深的编舞和导演技巧赞不绝口,说他一连拍五**,描写了37个角色,能完成人格的独立,每一个都不混杂,五**的剧情各有结构。 但是,由于这些从国外戏剧和电影中学到的技巧缺乏本国人民国旗生活的特点,除了少数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某些学生外,它们并没有获得广大观众的欢迎,票房也不好。
三、大中华百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影业公司的不同制作趋势
1.痴迷于“欧洲化”的“大中华百合”及其电影类型。
大中华电影公司成立于2024年1月,由常熟人冯振欧投资经营,其主要创作人员如陆杰、顾肯等,大多是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知识分子,深受美国电影的影响,这决定了他在制作上的“欧洲化”倾向。 然而,在拍摄了《人民心》和《战争功绩》两部电影后,由于资金周转不畅,与百合影业公司合并。
百合影业公司由时任上海影视戏剧研究会会长朱守举,由颜料商人吴兴志投资创办。 他拍摄的《菊花女》(1929)、《苦学生》和“阴暗”的《孝女的复仇》,以及《鸳鸯蝶》风格的《往事》也不受观众欢迎。
2024年6月,“大中华”和“百合”合并重组为大中华百合电影公司。 由于公司此时聚集了各类知识分子,因此制作的电影也呈现出不同的倾向。
由陆杰编舞、导演、周石木摄影的《透明上海》(2024年)是公司当时的代表作品之一。 影片讲述了一个军阀的儿子在上海的海滩上勾引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寡妇和女孩的故事。 影片以全西式风格为背景,充分渲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
王元龙的《探亲》(1926)描绘了父女俩在城里探望富家女婿,一方面展现了上海的上流社会生活,父女俩在西餐宴会上如何无奈,在舞会上如何开玩笑。
马介夫(1926)取材于同名《聊斋奇谈》,描写了马介夫惩罚凶女子,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中间的幸福》(1926)描绘了一个书取代黑帮,娶了一个被勾引的好家庭的女孩的故事。
《风雨》(1925)和《连环债务》(1926)是典型的黑幕电影。 前者揭露了一对夫妻的“自私”,后者则描绘了三对夫妻如何勾搭在一起。
2.石冬山早期电影创作的审美倾向。
石冬山(1902-1955),原名匡绍,湘江杭人,早年学画习,热爱**,参加由丹杜玉、丁伟、张光宇等主办的上海晨光艺术社团。 这一群体的审美思想对石冬山艺术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4年,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加入上海电影戏剧公司,2024年,在编排和导演了《杨华恨》后,他被调到大中华百合公司。
石冬山强调了“美”在电影中的作用。 他说,“电影是最广阔、最神奇的东西,就艺术而言,除了'声音'的美,无论是'色彩'的美、'线条的美'、'动作的美',总之,无论是自然美、人工美,都可以在银幕上有序地表达出来。 ”
他在上海影剧团的《杨华恨》是一部体现现代美学艺术理念的电影。 形容一个女人,她活得很**,爱虚荣,被勾引,离开丈夫后被抛弃。 韩云珍出演这部电影后,获得了“风之星”的称号。
石冬山同期的作品《同居之爱》(1926)也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 《子孙福》(1926)更清晰地暴露了石冬山创作思想的精髓。 作品的主题是:“你失去了丈夫,你在照顾几个孩子,你的生命中有几朵花,不要太牺牲你的幸福。
2024年,石东山自编自导了自称浪漫武侠古装电影《王氏四侠》(周世木摄影),深受美国西部片的影响。 同时,他力求画面、布景、服装、造型设计的美感,甚至到了不考虑剧情和生活真实性的程度,让场景给人一种非华人、非人、外人、西方的感觉。
忽略与影片思想内容和情节相匹配的生活情境,单纯追求所谓形式之美、性感与享受,是石冬山早期作品的特点。 他“注重图案,内外场景配得上一个优雅的品格”,“注重地方表演,用微笑和手势仔细研究”。 这些早期的创作活动为导演提供了未来电影造型技术的经验。 2024年“9·18”事件后,在党的地下组织的影响和帮助下,他开始投身于左派电影创作。 3、天一公司及其宣扬封建道德和伦理的电影制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天一公司可以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 邵瑞翁早期经营各种业务,失败后转行从事文明话剧,成立了平心话剧社。 受明星公司《孤儿救祖》利润的影响,2024年6月成立天一电影公司,以原相关文明话剧演员团队为创作资本。 他们标榜“讲究旧道德伦理,弘扬中华文明,避免欧洲化”。
《站在地上成佛》讲述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军阀之子被打死,被僧人开悟,接受“佛旨启蒙”的故事,于是“放下屠刀,忏悔过去的过错”,“一方面辞职,一方面带着电去田间”, “打发妻妾,散财,把头发剪到山里”。
女主人公李菲菲(1925)描写了一段“父母的命、媒人的话”的婚姻破裂,女方被诬告不贞洁,被女主人公李菲菲救后真相大白。
2024年,天一公司的八部电影,除了《夫妻的秘密》和《电影女明星》(均由蝴蝶主演)外,其余的《梁祝痛史》《义妖传白蛇》《明珠塔》《孟江奴》《孙行之大战钱豹》《唐伯虎点秋香》等均改编自民间故事或经典**。 在电影形式的处理上,作品比较粗制滥造。 影片中的古人穿着时尚,但影片的市场表现却不错。
4、掀起了一股不起眼的古装片竞拍风潮。
2024年,各种大大小小的制作公司开始争相拍摄所谓的古装片。 天一与南洋电影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出品电影(因选择考虑南洋市场),以天一青年电影公司的名义拍摄了《刘冠章破黄布》《西游记》《铁扇公主》《明太祖朱洪武》等影片。 邵醉翁还用天元公司、天生公司的名义拍摄了《洪碧远》、《西游十宫冥王》、《狸猫给太子》、《东京五鼠》等影片。 大中华百合电影公司曾拍摄过《美人策略》《吴盆的故事》《高唐国大破》《古宫之影》等影片。
长城影业公司有《石修杀嫂子》《武松血溅鸳鸯楼》《哪吒生了》《烈焰山》《真假孙悟空》。 上海影剧团有《盘丝洞》和《杨贵飞》。 顾大为成立的中国大电影公司,甚至利用京剧在很短的时间内拍摄了十多部电影,比如《猪八戒招亲》《天宫美猴王浩劫》《孙行之黑风山浩劫》《无底坑》《曹宫》《风仪阁》等, 《海中哪吒》《杨建梅山集七怪》等。各种小公司也制作了很多所谓的古装片。
这些作品大多是在短时间内匆匆完成的。 艺术处理是粗制滥造和粗俗的。 **对《盘思洞》和《杨贵妃》的批评“艺术的堕落也令人印象深刻”。 许多角色都穿着时尚,布景是雕刻的龙柱和西式吊灯,太师椅和沙发一起展示,更多的电影是穿着京剧服装拍摄的。
“古装片”的泛滥,一方面是观众厌恶当时影企作品题材中的才女美女、老少、男女恋爱,创作者不得不翻修开辟其他资金来源。 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远离现实斗争的古装和怪物题材,满足了当时乱世中想要逃避现实、偷命的人们的精神需求。 这场洪流进一步形成了一大批神怪和武侠片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