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峰,首都师范大学国家与区域研究所
王维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近年来,中国企业引领的“走出去”倡议成为趋势,形成了一批以世界为布局、南方国家为重点的新型跨国企业。 这些中国企业有哪些新特点?他们在对外合作中给南方国家带来了什么?
本文分析了中国媒体公司“四达时代”在非洲的行动,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该公司通过不断布局,成功建立了跨网络、跨国、跨洲的数字电视网络传输平台,构建了泛非地区全面的传播体系。
文章指出,四达时代依托“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万村”等项目,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节目信号传输到在轨卫星,再通过数字卫星直播和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发送到非洲普通民众的机顶盒和电视上。 这个可以“走向天地”的全能通信系统,以低收视率和横跨非洲数十个国家的通信网络,推动了非洲**生态的显著转变,也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鲜明成果。
笔者认为,非洲数字经济和通信网络建设是各国发展对非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未来中国通信基础设施企业、中国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平台应加快在非洲市场的布局与合作,为非洲数字化进程贡献中国解决方案。非洲。
本文原载于《文化》2024年第6期,原标题为《中国数字电视在非洲普及规划——标志性时代的非洲之路》,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中国数字电视在非洲的普及计划
——斯塔达时代的非洲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能把我们带向何方?
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中心出发,沿着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的黄土路驱车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城市郊区的瓦卡利加村。 十多公里的路程花了一个多小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距离”的常识。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从便捷的通信(交通)技术中受益,有太多的先决条件。 在村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使用卫星电视设备和全新的投影系统**本地新闻。 进入课间休息,老师切换频道,屏幕上播放着**周星驰用斯瓦希里语配音的功夫电影,教室里响起一阵阵欢腾的笑声和掌声。
基贝拉是肯尼亚市中心的贫民窟,据说是数百万人的家园。 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泥泞、污水缠身的小路,走进一个被七八栋房子包围的小院子。 这家中国公司雇用的当地技术人员爬上一栋房子的屋顶,熟练地操作工具并安装卫星接收设备。 在“南南合作**”的支持下,“万村”项目让数字电视以低成本连接到普通民众的家中。
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达累斯萨拉姆,院子里只有几排低层建筑,院子里竖立着一家中国公司搭建的高信号塔,车站里唯一的一辆转播车停在沙路上,上面写着“对华援助”的字样。 在略显局促的演播室里,台长站在五颜六色的背板前向我们介绍:与中国企业的合资合作,逐步实现了电视台从制作播出到播出的数字化转型,也实现了通过免费渠道将国家声音传播到坦桑尼亚乡镇的夙愿。
在许多非洲国家的电视网络建设中,是北京亦庄的一家名为“四达时代”的民营企业。 他们从中国的数字电视改造项目开始,在“非洲世界大战”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非洲电视市场,并凭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万村”等项目,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节目信号传输到轨道卫星上, 然后通过数字卫星直播(DTH)或地面数字电视传输(DTT)发送到非洲平民公众的机顶盒和电视上。从基础设施到内容服务,其低收视率**和横跨非洲数十个国家的传播和营销网络,推动了非洲**生态的显著转变,也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鲜明成果。
2024年、2024年和2024年,笔者带领调研组赴东非4国(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调研**发展情况,期间采访了这些国家的信息通信部长和国家电视台,深入远离中心城市的郊区和乡村, 并与数十名电视用户、村长、小学校长、教师等进行了深入访谈和小组讨论。 我希望能理解这一点中国信息通信公司在非洲行动的影响。 这是一个综合性现象,涉及信息传播、民间利益、非洲数字经济发展、东道国信息自治、中国对外文化影响等广泛问题。
包容性的困境:中非电视合作的前提
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的人民来说,媒体消费仍然是一种基本和稀缺的资源。 由于缺乏大量资金来建设国家通信系统,如何保障人民的通信权成为非洲国家的重大难题。 从国家广播电视传输网到数字基础设施,从通信系统的运行到......内容制作在数字通信发展的背景下,非洲国家在基本通信能力方面面临困难。
首先非洲电力普及率低的现实使通信行业没有运营基础,也没有开发用户的可能性。 根据世界银行(2021 年)的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 24 个国家的电力供应不足 50%,南苏丹只有 7 个国家7%。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位于非洲中部,但电力普及率仅为43%至49%。 即使在电力充沛的南非**或普及率高的肯尼亚(76%),停电也司空见惯。 由于大型输电基础设施(如发射台、上行链路站)需要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这意味着在非洲建设这些设施还需要足够的额外发电设备,建设成本大幅增加。
其次大多数非洲国家尚未建立国家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也无法完成国际电信联盟的(itu)数字电视整体改造项目倡议(以下简称“整改”)。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具有清晰可靠、传输功率强、频谱节省、通用性好、直接服务于数字经济发展等特点。 数字化转型将从根本上提高无线电频率的效率,释放可直接用于网络宽带和移动数据传输的宝贵频率。 国际电联最初要求签署方在2024年6月之前完成转型,大多数非洲国家也将广播电视数字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 然而整改不仅涉及庞大的输电网络建设,更需要长期运维能力。 以乌干达为例,2024年3月,乌干达在全国建造了18个发射台,总投资3500万美元。 完工后,该国不得不在当年10月进行招标,以寻找能够资助建造额外发射台(10)并运营传输网络的合作伙伴,因为国家站没有财政和运营能力。 考虑到非洲国家实现合并的实际困难,国际电联此后将合并期限延长至2024年6月。 然而,根据非洲联盟的数据,非盟55个成员国中只有16个有能力进行纠正。 但这些国家的整合过程也相当困难。 其中,南非是非洲媒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从10多年前就开始了转型,但原定的350万户目标仍未完成数字化转型。 有鉴于此,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发布的《国际电信联盟非洲区域倡议2023-2025》仍将数字化转型列为非洲区域发展的首要目标。
与有限的国家通信基础设施相对应的是:非洲国家官方内容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在我进行研究时,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国家电视台各只有一辆过时的电话车,这些电话车来自早年的外部捐赠。 这些官方电视机构的新闻制作和影视制作能力非常低,甚至无法满足日常和首次播出的需要,只能播放大量来自邻国的内容。 传媒行业的产值和人才状况也捉襟见肘,本土影视演员月薪徘徊在30.04万美元。 由于没有国家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这些国家电视台只能播放到首都及其郊区,农村地区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的广播能力之外。 尽管这些国家拥有更发达的私有化媒体集团,但这些媒体首都不愿意承担理想的公共服务角色。 可以说,国家基础通信能力建设和通信设备的互联互通和可用性已成为非洲通信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而根本的任务。
这种情况也为中国的国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2024年奥运会以来,中国主流对外宣传积极加大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人员,制作了大量基于英语、法语等国际通用语言的内容,对西方主流涉华报道和话语进行了多次回应和反驳。 然而,这些内容的国际传播遇到了两个重大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传播渠道和话语主动权完全被西方主流和国外互联网巨头所控制“中国制造”的内容在西方的“主场”中既缺乏传播渠道,又缺乏话语竞争力。 一些通过媒体投融资进入西方市场的尝试,由于欧美媒体行业的严格监管和当地市场的“中国资本恐惧症”,往往以徒劳告终。 另一方面在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主流官员与地方官员的内容交流往往局限于官方层面,缺乏人文交流的广度和项目交流的长期可持续性。 非洲国家(如肯尼亚、南非等)较为发达的私有化**通常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际媒体资本密切相关。 在非洲,不仅“中国故事”的传播空间有限,而且中国媒体公司也被当地媒体集团视为要瓜分非洲市场的大鳄。 这与中国在非洲的广泛有形基础设施投资形成鲜明对比。
这明显体现在,无论是中国的国际传播,还是非洲国家的本土传播,都难以解决普及率的问题全球传输系统发展不平衡。 从卫星直播到传输网络,从广播电视行业到数字平台,从新闻宣传到影视消费......非洲国家需要一个包容所有人的“全面通信系统”。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在非洲国家开展数字电视传输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是问题,国际通信的需求非常旺盛。 在这些前提下,中非数字电视合作空间巨大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初步验证了整个通信系统的国产化价值。
构建泛非数字电视全通信体系
2024年前后,位于北京的民营企业四达时代开始大规模进入非洲国家的电视市场。 非洲人口稀少,网络接入率低,有线电视费用高。 因此,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定位于:数字地面电视传输(dtt) 和数字卫星直播(dth)。前者依靠地面发射机工作,可以有效覆盖周围信号,投资相对较小,用户观看费用相对较低后者具有较大的覆盖和传输容量,适合泛非地区大规模通信的实际需求,用户观看费用相对较高。 两者的地空协同,可以保证广播电视信号的整体覆盖。
经过多年持续的投资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非**和良友贷款提供的中非政策机遇,四达时代已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建立了一套全面的通信系统,服务于各国的发展。
一方面,在通信基础设施层面,实现了卫星直播、节目中继、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等设施建设。 其中,直播卫星平台可覆盖撒哈拉以南非洲45个国家,约9地面数字电视平台拥有3亿人口,覆盖各大城市约3亿人口。 为了保证卫星传输,该公司依托全球16个地球卫星上行站,将北京翻译的节目和非洲国家节目中心收集的本地频道节目上传到卫星上。 为了确保地面覆盖和用户访问,该公司在非洲建造了300多个地面发射台。 其中,该公司在肯尼亚的23个地面发射台覆盖了该国90%的人口;乌干达的10个发射台已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覆盖该国60%的人口。 为了克服供电问题,每个变送器都配备了1 2台发电机(例如尼日利亚是非洲主要的生产和输电基地,但该国部分地区每天24小时没有电),机房在国内加工并运输到当地集装箱。
另一方面,还有电视节目的传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 基于上述系统,中国企业已在21个非洲国家开展数字电视业务,并已成为泛非地区的主要内容提供商。 通过购买国际频道、自建频道和本地频道传输,其内容传输平台拥有11种语言(如英语、法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埃博尔语、约鲁巴语、中文等)近700个频道的节目内容,并搭建了自己的平台APP。 该公司拥有4400万数字电视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并拥有超过1500万国际社交媒体粉丝。 基于此,公司成为非洲唯一一家拥有节目转播平台、地面电视平台、卫星直播平台和互联网**业务四大平台的运营商,也是唯一支持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非洲三大语言区域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平台。
在陆续建设这一全面通信系统的过程中,其对非洲国家在通信能力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利益逐渐显现它将在通信基础设施、广播电视升级、数字化转型、文化包容、教育普及、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逐步帮助非洲国家。
首先,中国企业的通信基础设施项目与非洲国家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紧密结合。 在四达时代的参与下,坦桑尼亚成为非洲第一个完成数字整合的国家。 在整改之前,当地电视台只能考虑自己建造昂贵的传输塔来实现数字传输。 整改后,坦桑尼亚本地频道只需通过四达时代在当地搭建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和信号传输平台,即可将自己的节目传播给用户。 因此,节省的成本可用于提高内容制作能力和培养媒体人才。 为此,该公司获得了坦桑尼亚颁发的“数字整合贡献奖”**。 目前,整顿完成后的频谱红利已开始逐步释放,腾出的频段可供电信运营商通过拍卖等方式使用,直接服务于数字经济发展。 在此基础上,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媒体市场和数字产业将能够建立和崛起。 为了实现整顿,非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设立专门机构、为贫困家庭提供数字机顶盒采购补贴等。 如今,四达时代已协助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布隆迪、卢旺达等国家**完成数字化转型,并与尼日利亚、贝宁等21个非洲国家签订数字化整改合同或达成合作意向。
其次,中国企业以优惠、低成本的产品进入市场,打破了非洲数字电视现有的市场格局,通过传播包容性,帮助保护非洲人民的文化权利。 长期以来,非洲的数字电视市场由少数几家电视运营商主导:Canal+(一家法国公司)、Multichoice(一家拥有 DSTV 和 GOTV 的南非公司)、Zuku(Liberty Global 旗下的一家美国公司)、AZAM(坦桑尼亚 Bacresa 集团,主要面向东非)等。 这些公司只专注于具有突出消费能力的高端用户,主要提供高成本的DTH服务。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几家运营商的用户总规模常年保持在1000万左右,数字电视只是少数富人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2024年,四达时代开始提供低成本的DTT服务,2024年开始提供DTH服务。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万村”项目。 该项目旨在将非洲国家的10,000个村庄连接到卫星数字电视信号,四达时代已成为该项目的执行方。 该项目为这家中国民营企业进入各国广播电视行业提供了直接的政策契机。 截至2024年12月,“万村联通”已在21个非洲国家顺利完成,覆盖非洲9512个村庄,直接惠及超过19万户家庭和近1000万人。
在中国企业进驻之前,东非用户要花200多美元购买机顶盒等终端设备才能收看数字电视,还要为最低端的基础节目套餐每月支付47美元左右(Zuku、Canal+、DSTV 高级套餐最高可达近 200 美元)。 例如,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区一个相对富裕的贸易村庄,家庭月收入为55,000肯尼亚先令(约合366美元)。 四达时代提供的机顶盒仅需20美元,最低观看费为每月3美元。 2024年,四达时代在乌干达发展了130万用户,市场占有率超过70%。 肯尼亚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部长凯瑟琳·格陶(Katherine Getao)表示,中国的媒体基础设施覆盖了本国无法覆盖的地方,欧美国家不愿意投资。 在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下,原本只提供高成本DTH服务的Multichoice Group,被迫在2024年成立DTT项目,与Star的地面电视用户竞争。 肯尼亚已经完成了整顿,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数字电视用户,为了抓住向这些用户销售机顶盒的短暂窗口,竞争对手不惜采取购买四达时代机顶盒并销毁的经营策略,可见中国企业对市场格局的影响。
第三,中国企业泛非传输网络为本地频道提供节目传输服务,帮助各国建设传播能力、构建社会认同和制作媒体内容。 由于缺乏通信基础设施,非洲国家的国家电台长期以来只能在少数城市地区播出节目。 中国的“万村”和四达时代参与改变了这一点。 乌干达“万村”共提供20个公共免费节目频道,其中10个地方频道涵盖乌干达国家新闻频道、地方宗教频道、地方娱乐频道,以及国际少儿频道、部分中文频道(如CGTN、CCTV-4),以及由Star购买并翻译成当地语言的电影频道和体育频道。 此外,四达时代传输平台收录的本地优质频道长期占据收视榜首,如肯尼亚的Citizen TV、乌干达的Sanyuka TV、坦桑尼亚的Mambo TV、尼日利亚的Channels TV和Wakaati TV。 这些地方频道有助发展公共电视服务、培育地方文化及提升国家认同。
除传输服务外,中国公司还通过合资企业和联合娱乐节目直接支持当地广播电视行业的内容制作。 例如,在尼日利亚,四达时代为Orison频道购买本地节目提供资金,该频道负责策划、安排和广播,并分享广告收入的份额。 再比如乌干达地方频道Sanyuka TV播出的节目,该节目由四达时代翻译配音的当地节目和中国影视剧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非洲当地语言较多,观众的英语和法语熟练程度有限,尤其是当地语言,四达时代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如今,公司拥有32个翻译展位,可容纳200人,年生产能力为10000小时的节目翻译。
第四,数字电视的普及直接促进了20多个非洲国家乡村教育的融入,中国企业提供的其他节目进一步丰富了非洲人民的文化生活。 一方面,电视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全社会的信息获取和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它是对儿童教育的直接支持。 除家用设备外,“万村”项目还在各村公共场所部署一流设备最常见的地点之一是小学。 一个以卖家纺为生的肯尼亚商人家庭,在安装“万村通”装置之前,只能看一个地方的全国性电视节目,现在却能收看免费节目包提供的37个节目,一家人每天晚上都会把孩子聚集在附近。 乌干达接受调查的农民希望向孩子展示更多的**节目和教育节目,同时他们希望了解水稻种植和耕作技能等农业信息,他们愿意为孩子订阅更多的付费节目。
第五,泛非传播系统培养了一大批媒体专业人才,改善了当地从业人员的生活条件。 为保障系统在设施维护、媒体公关、内容运营、影视翻译、营业网点、客户服务中心、上门售后维护等全方位、日常运营需求,中国企业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培训。 四达时代在20多个运营国家拥有5000多名当地员工,当地主管以当地人为主。 例如,乌干达分公司共有 309 名员工,其中 297 人在乌干达,25% 的员工是女性。 肯尼亚分公司共有员工700人,其中97%为当地员工,中层管理人员全部为当地员工。 尽管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相比,这些员工的绝对数量并不突出,但这些专业人员的成长对当地媒体行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这些具有媒体管理和内容制作能力的从业者将成为非洲广电产业和未来数字产业的重要后备人才。
第六,跨境数字电视基础设施网络符合非盟对泛非合作的期望,也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四达时代北京总部接待了数十位非洲国家元首,公司2024年“非洲数字电视发展论坛”有来自非洲和亚洲49个国家的广播电视领导人出席。 随着数字电视覆盖面和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字电视网络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发展价值将逐渐凸显随着非洲移动设备的使用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数字电视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将进一步融合。
中非通信行业合作如何才能稳定而深远?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媒体企业通过不断布局,建立了跨网络、跨国、跨洲的数字电视网络传输平台,构建了泛非地区全面的传播体系。 这种做法得到了当地**部门**的肯定。 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受访者**表示,“世界银行的贷款往往基于他们对'发展'的理解,而世界银行过去的经验更注重物质南南合作**使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发生了转变”。她还表示,“中国企业的优势之一是他们做生意,没有政治附加条件,他们善于通过沟通和谈判解决问题。 可见,只有践行互联互通主线,真正面向非洲实际需求,切实服务当地民生福祉,才能让中非两国的传播实践得到真诚的认可。
当然,整个通信系统的建设过程并不完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非洲国家尚未完成数字化转型,通信项目的实施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基础设施需要更加深入的人文合作,而中国对非洲信息产业的参与还相当有限......中非通信业合作要想稳定而深远,需要在审慎检讨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首先,要更加注重非洲国家的主观性和实际需要。 在调查中,许多国家的受访**部门**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想法。 他们希望中国对地方通信产业的投资与中国的“2024年愿景”和“2024年愿景”相结合,中国地方项目不应只是一次性的援助,而是可以互利共赢,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 这种长期交流、互利合作,也是中国企业所希望的。 未来,中国媒体公司应充分深入了解非洲国家的实际需求,在尊重各国主体性的前提下推进投资部署,这将有助于形成更深入、更持久的合作。
其次,相关部门应重视对海外中资企业的动态跟踪和问题应对支持。 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不仅是商业项目,还具有鲜明的外交色彩,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建立的项目。 签署双边协议和完成换文只是实施该项目的第一步。 如果未来难以前行,不仅会直接导致项目搁浅和经济损失,还会损害中国企业的海外声誉和中国形象。
三是优化国际传播资源和政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传媒企业在民心相通中的独特价值。 一方面,与中国官方政府相比,民营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具有政治色彩弱化、地方政策限制较少等优势。 另一方面,不同国际传播主体的业务类型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按类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非洲数字经济和通信网络建设是各国发展对非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2024年底,拜登-哈里斯**发布了基于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战略的非洲数字化转型新倡议。 根据该倡议,美国将通过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美国进出口银行(EXIM)在内的10多个部门对非洲的数字产业进行投资3超过 5 亿美元,并协助融资超过 45亿美元用于数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开发和数字赋权。 近年来,随着移动电话用户的激增,网络服务和移动支付在非洲迅速增长。 四达时代目前与非洲20家运营商合作,主要是以Safricom、Airtell、Africell为代表的欧洲、美国或印度的民营资本运营商。 尽管中国移动国际从2024年开始在非洲试行业务,但其230个海外网络业务接入点(POP)中只有约20个位于非洲,且主要集中在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少数几个国家,覆盖范围相对有限,没有与其他运营商竞争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它将满足非盟和非洲国家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中国通信基础设施企业、中国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平台应加快在非洲市场的布局和合作为非洲数字化进程积极贡献中国力量和解决方案。
本文原载于《文化视角》2024年第6期为“中国非洲数字电视普及计划——西尔达时代的非洲之路”。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欢迎分享**,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