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掀起了“就业”热潮。
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三个不变”的传统:各级领导亲自抓就业制度不变,把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思路不变,完成就业工作的管理机制不变。 每届领导班子都把用工工作作为兰州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不断推进新举措、新方法,逐年提高用工工作水平。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共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23人1323万人愿意转业,实现了稳定就业。
32岁的范国华是黄玉乡中庄村村民。 去年8月,村上隆组织了一次“厨师培训班”。 她在家门口报名参加了这个厨师培训班。 经过15天的培训,我学会了如何炒和制作糕点。 一个月前,范国华还在七里河区黄玉镇中庄村附近的一家电器厂工作,如今她成了一家馒头店的老板。 范国华说,她以前从未想过要当老板,但在掌握了厨艺后,她的梦想成真了。 位于公家湾公湖公路路段的“范凡华”馒头店里,老板娘范国华和丈夫正忙着迎接客人吃早餐。 范国华说,通过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她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不仅是为了挣钱,也是为了照顾家人。
永登县宜农种植养殖农户专业合作社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体验、循环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主要发展乡村旅游和无公害果蔬食用菌种植。 在食用菌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忙着种植香菇。 马和哥哥在永登县柳树镇山岑村户籍,在合作社工作一年多,一家8口,瘫痪在床的岳父需要照顾。 以前马和哥哥在兰州新区打工,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但现在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打工,收入增加了,每天都能回家照顾家人,尤其是学会了蘑菇栽培技术的地方。 马高兴地说,“以前在工地做饭,现在家门口就能学种香菇习,还有钱赚,合作社真的帮了我很多。 ”
李万福是柳树镇黑城村的注册持卡人,以前在兰州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多做一些不熟练的体力活。 现在在合作社工作,李万福不仅学会了种植香菇,还在香菇加工厂学习了习车间技术。 李万福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说,“我明天就去天津培训,作为一个我以前不敢想的农民,合作社不仅让我们增加了收入,还让我们去其他地方学习先进的技术。 ”
据永登县宜农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总经理魏晓琴介绍,2024年,合作社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万余人次,收入360万元年产无公害果蔬及食用菌200吨,年收入280万元,其中40多万元支付给合作社农户。 全年吸纳扶贫劳动者32名,扶贫户年收入增加2人50,000元。 农民户除了农民工的收入外,还有土地红利,还把合作社的贫困户分批送到外地培训,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通过传授技术和培训,可以彻底摆脱“贫根”。
住在渝中县公井乡帝湾村的王乃平,也是靠打工致富的。 八年前,他从军队退役,回到家乡结婚成家。 他家有50多亩山地,多年来以种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为生。 回到家乡一年多后,为了早日脱贫脱贫,过上好日子,王乃平夫妇决定外出打工。 王乃平靠着自己学到的驾驶技术,带着妻子来到兰州,开始了工作和生活。 到目前为止,家里有几十亩耕地由50多岁的父母打理。 临走前,王乃平自信满满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二长辈管理家里的耕地,身体不好,可以少种。 我们出去打工,比蹲在家种一年好多了!到达兰州后,王乃平联系了一家出租车公司,筹集资金买了一辆出租车。 因为妻子几年前也考了驾照,夫妻俩陆续办理了出租车服务手续。 就这样,他们在兰州开了一辆出租车。 在经商过程中,王乃平一般负责夜班服务,妻子白天拉交通工具。 如今,夫妻俩已经在兰州开了好几年车,每年的劳动收入可以维持在7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出租车的运营成本。 截至2024年12月,该村313户家庭中有32户在兰州从事出租车业务。 这个行业收入高,大家都在努力!谈及村民外出打工增收的情况,迪万村党支部书记周建荣感慨地说。
记者:王晓刚,通讯员:李胜龙、杨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