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桂柳高速公路)是广西第一条高速公路,于2024年建成通车。 多年来,交通量持续增长,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路况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桂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应运而生。 经过两年的建设,项目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更快、更好、更环保、更安全、更包容、更有韧性”。六大突破!
一。 开得更快
设计将旧路4车道扩充至8车道,优化全线线形,旧路时速由60-8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小时,交通容量得到根本释放。
建设通过提高压实度标准,控制压实层厚度,采取材料加固等措施,很好地控制了新旧路基的差异沉降,实现了路基拼接的精细化,大部分路面的平整度控制在04mm以下,解决了车辆行车桥涵跳的问题,显著提高了驾驶舒适性。
二。 充电速度更快
每个服务区都为新能源汽车预留停车位,并安装华为全液冷超快充电桩,实现每公里最高1公里,10分钟内完成整车,解决高速公路充电难题,缓解里程焦虑。
三。 构建速度更快
用“四项新”技术推进项目建设。 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广西首次采用自走式液压模块车,实现了半个立交桥的一次整体拆除,梁板拆除时间由20小时缩短至2小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众出行的干扰。
装配构件生产产业化,高标准建设“两区三厂”,建成大型钢筋、混凝土、水稳材料集散中心。 建设智能梁场,实现自动化生产,一根梁的生产周期由传统的8天缩短到3天,质量率达到100%。
自主研发成套扩道技术装备和自走式多功能环形切割小车等成套设备,成功攻克了原采法施工旧隧进行新奥法改扩建的难题,实现了扩道全过程的机械化支护作业。
采用约60万平方米的无砂大孔混凝土、泡沫轻质土等新材料,可有效解决三回填常见的质量问题,减少路基沉降,提高施工效率。
一。 融入景观
融入桂林景观内涵,展现广西北部人文特色,打造交通与旅游融合的示范服务区,助力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 部分路段沿洛清河布线,沿河线尽量靠近水而不占水,必须占用时,要尽量少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母河, 并以最小的伤害穿越河谷和山脉。
二。 运动与静态的结合
营造动静生态景观,实现道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以“路为绿罗带,山如碧玉簪”为主题,以“景观区、景观带、景观节点”三个层次作为景观布局,利用不同花期、色叶、纹理的“开花色带”,形成“七彩飘带”的陆地景观效果, 营造“春花、夏紫、秋色、冬景”的四季美景,增强生态景观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一。 保护环境
项目积极开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面保护原生植被,移植古树,设置生态声屏障、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危险液体收集和沉淀池,建立环保水保护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二。 节约资源
首先是材料回收。旧路砌体约7930000立方米,用于弱土路段的置换、人行道的填筑、路基的填筑等方面。 用20万立方米的炉渣来填充它。 拆除波纹护栏,在道路施工防护和便路改道方面使用了约22公里,使用了7对老旧道路ETC龙门架。 项目表土采用耕作层剥离利用技术,可全线剥离表土约130万立方米,有效保护和利用表土资源。
二是永恒的结合。采用人行道改道、临时防护、供配电设施、站用地相结合,利用面积87342平方米,减少临时占用土地,特别是肥沃土地。 主线基座**分隔区新泽西护栏率先用于交通引导临时防护,并提前铺设115公里护栏,提高公路建设运营安全性,减少临时护栏混凝土浪费280000立方米以上。
三。 低碳建筑
设置密闭搅拌站,采用机器人操作,采用零开挖、零开挖掘进方式,建立废水回用、集中供电、光控智能化、太阳能供电系统等,施工期减少碳排放320,000吨。 承担“基于优质耐候钢的新材料钢护栏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科研项目试点任务,开发广西高速公路用绿色优质耐候钢新型波纹梁钢护栏产品。 桂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获评2024年度自治区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一。 本质安全改进
在设计上,避开了5个原有地质灾害点,消除了3个重要安全事故黑点。 旧路技术指标(旧路最大纵向坡度为5%),路线6段平面优化约196公里,优化了14条纵坡,坡度调整线总长度约为15条4公里,全线实现了3%以内的纵向坡度设计,水平和纵向指标明显提升,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幅提升。
根据地形条件,原大段隧道和翁村隧道段分别采用保留双孔、建双孔、建四孔的方案,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风险大端隧道开展了“基于新奥法的既有开采法隧道扩容技术研究”研究课题,总结了软岩隧道改扩新奥法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指南,降低了隧道施工的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提高了物理工程的本质安全水平。
二。 交通安全畅通
项目依托“五方三保”管理平台【即交警、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及行业管理、运营、施工(含局长办公室)、施工总承包等五方单位参与,以安全、畅通、施工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活动】和“智化融合、云控”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协同调度、协同审批、协同指挥,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打造安全贵流;全国首支“公路义警队”的成立,为“一路多方”共管共治、交通安全管理提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开工建设以来,未发生道路相关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未发生道路相关施工造成的长期、长距离交通拥堵,未发生道路相关施工的负面影响。 出版了通畅交通组织组织相关专著,相关技术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中国公路交通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一。 兼顾新旧,以旧促新
作为山区重山地区首条八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新旧道路采用的标准体系跨度较大,大部分技术标准体系只能参考新建高速公路,并无完全适用的经验,通过结合原高速公路的历史意义, 以原位施工为设计方向,确定重塑第一条道路的基调,采用双面拓宽、单边拓宽、混合拓宽等柔性布线方式,实现旧路最大化利用,旧路利用率达91%。
二。 平衡资源使用
该项目的设计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是协同的。 五里大桥沿河修建前后10公里,相邻水不占水,因此为了减少对水资源的占用,采用副框架设计。 陇西高架桥在高铁段下穿行,避开了两次古山体滑坡,穿过高铁桥,避开了陇西电站,沿河布线最少占用河面。
一。 稳定耐用
工程沿线有泥岩、碳质泥岩等不良地质,全线高坡47处,边坡施工贯彻“开挖水平、防护等级、绿化水平、稳定性等级”的施工理念要求,使边坡平整、框架水平、垂直,边坡稳定性和质量明显提高。 路基拼接按新高速公路压实标准控制,路基更耐用。 大部分构件均在工厂生产,保证了施工质量率和工程的耐久性,工程内外工程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二。 协同发展
该路线经过受地形和净空限制的横流高铁和湘桂铁路,分别采用双宽和四宽路基通过,避免了对铁路现状和扩建的影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为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避免地质灾害,设计了横跨湘桂铁路、输油管道和322国道的120米连续钢结构,为今后铁路、管道和国道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协调发展。 项目提出争创“平安百年精品工程”和“山山山中高速公路改扩建示范工程”,为高速公路改扩建提供案例和示范,具有推广示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