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草药汤剂后经常恶心呕吐的对策。
由于中药的汤剂大多有一定的异味,与西药相比,每剂的用量要大一些,所以身体发病后,特别是一些迷走神经兴奋性高的患者,服用汤剂往往成为恶心呕吐的重要原因,严重者, 即使是中药的特殊气味也闻不到。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对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疾病是非常不利的。 这类患者,即使不情愿地服用汤剂,也会因呕吐和恶心而使药物吸收不良,使药物难以产生效果。 处理恶心的常见方法如下。
1.尽量冷饮:由于中药汤的气味较大,气味明显,对患者的嗅觉、口舌和胃肠道的刺激性也较大,改用冷饮往往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因此,在条件允许且药物性质相容的前提下(热药应热服,冷药应冷服),容易呕吐的患者可尝试冷食或温食。
2.少量多剂量:中药汤剂每次量大,往往不一口就吞下,所以药液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内,与舌头接触较多(舌头是引起恶心的主要受体),容易引起恶心反射, 特别是在儿童中,这种反应更为常见。为了避免这种缺点,首先,煎剂可以尽可能浓稠,以减少每剂量的液体量同时,您可以将剂量分成几次,一次一口吞咽,而不必一次服用。 只要剂量间隔不太长,就不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3.改变服药方式:将药装在碗中或用勺子喂食是最常见的服药方式。 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缺点,因为它经常导致液体与舌头和嘴巴之间的更多接触。 如果改用吸管吸吮中药汤剂,可以大大避免上述缺点,用吸管吸喝中药,可以大大减少药液与舌头的接触时间,从而有效避免药与舌接触引起的恶心反射如果吸管可以弯曲,卧床不起的患者服用汤剂会更方便。 吸入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口腔和舌头接触次数,还可以避免卧床不起的患者同时吞咽空气,从而最大程度避免嗳气和恶心呕吐。 应特别注意的是,使用吸管服用中药时,应将吸管尽可能深入口腔,并注意液体温度不要过高。
4.采取预防措施:服药前,可用鲜姜捣碎姜汁,用筷子将姜汁一点点蘸在舌上,使舌外神经易感性麻痹,避免服药时恶心,再服药汁;如果孩子怕姜汁太辣,也可以先拿一小勺药,加入姜汁搅拌习,先用姜汁服用这个汤剂,再服用剩余的药液。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喝完中药后立即吃一块糖,或者喝一小杯蜂蜜润口,防止恶心,而这种措施往往很有效。 不过,在上述措施中,不管是舌中加姜汁或者加糖,还是喝蜂蜜,除了原来的处方外,还加了其他东西,更何况姜汁和蜂蜜本身也可以上药,各有药用。 有些处方本来就是苦寒有毒的,如果病人吃了药再吃糖,岂不是改变了药方的药性吗?因此,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不应随便使用。
5.检查用药是否有症状:对于服药后反复引起呕吐且多发生在服药入胃后的呕吐,需要做更深入的分析。 这种呕吐多是由药物本身的气味等因素引起的,但往往是由处方本身引起的。 有时,患者的症状夹杂着冷热,在表演中出现了伪影,即所谓的真热假冷或真冷假热,如果医生开错了药,服用后可能会引起呕吐,这是人体固有的保护反射, 所以有这种病症的人一定要再去医院治疗,不能盲目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