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某地新建的一个小区里,搬回来搬进来的村民们竖立了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村名。 这样一来,新社区就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国际社区”,另一个是“壮村”。
原来,在这个小区里,不仅有商品房,还有拆迁村里村民的搬迁楼。 购买商品房的居民对这种做法不满,认为村纪念碑缺少规划、建设等部门的相关程序,也会导致社区名称的混淆。 搬迁村民认为,在村子原址上重新竖立村民石碑,是保存村子记忆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看来,如何留住怀旧的记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导致许多村庄“空心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此外,还有许多城中村和郊区村,它们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村庄形态,成为现代城市的一部分。
为了留住记忆和怀旧,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建起了村落纪念碑,修缮了村叙,并腾出场地建造了村史馆、村志馆、民俗馆等,并专门收集了代表村史的老物件。
这些措施在保存村庄的历史和怀旧记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注意的是,很多做法还是肤浅的,比如很多村的村史馆建成后,只在上级视察或团队来访时开放,平日很少对村民开放,基本处于“铁将军”守门的状态。
乡村是传统文明的发祥地,地方文化的根不能断,乡村不能成为荒芜的乡村、留守的乡村、记忆中的故乡。 村名和地名一样,像古树、古桥、古民居一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记载着乡村历史、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当地文化和怀旧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和保护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利用它,活起来,火起来,而不仅仅是摆出一副秀场,装饰外墙。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重塑地方文化,打造乡村精神家园,筑牢乡村振兴之根,保障乡村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村史博物馆、民俗风情博物馆等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提高利用效率,让村民真正在其中找到乡愁,还要将其作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优质资源,将村史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场所。
要留住乡愁记忆,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就要培养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唤醒农民的参与意识,既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创建歌舞队、书画社等,又能引导村民展示老乡村工艺品, 农村春晚、农田劳作等场景通过短播、直播等新渠道呈现。总之,多重措施同时进行,共同留住怀旧的记忆。
李伟,大众报纸和农村公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