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川西高原,横跨云贵高原,流经三峡地区,最后流入江汉平原,总距离6300多公里,最后在东海与崇明岛汇合。
长江上游因地势陡峭而较窄,最窄处在虎跳峡内仅宽不到50米。 随着流入江汉平原,河水逐渐变宽,平均宽度为4至5公里,接近河口时甚至达到60或70公里,呈现出壮观的江海景观。
令人惊喜的是,在汹涌澎湃的长江中,有一座城市,四面环江,而她却是我国唯一的沙洲城市——扬中!
长江因曲江与沱陀河交汇而成,在青海流经玉树后改名为金沙江。 宜宾加入岷江后,正式称为长江。 江苏省南京市以下的长江河段,叫长江,扬中的名字来源于长江!扬中——在长江中!
扬中市是江苏省下辖的县级市,地处长江东岸,北与扬州、台州接壤,南与常州接壤。它完全位于长江中游,由太平洲、中新沙、西沙岛、雷公岛四大江心岛组成,是中国唯一的沙洲城市虽然上海的崇明岛也在沙洲上,但其崇明区已经转变为市辖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城市。
扬中市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228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划有4个镇2个街道,人口约30万。
太平洲四面环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岛屿,也是江苏省最大的岛屿,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居民约28万人。
鲤公岛位于太平洲北部,长江主航道穿境而过。 西沙岛,又称“小袍沙”,位于扬中岛与镇江新区之间的夹江中,中沙是扬中市第二大岛,又称西来大桥,位于常州附近的扬中岛南部。
扬中虽然地处长江中游,但其历史却与黄河息息相关。 黄河与扬中相距千里,又是如何连通的呢?可以说,扬中四岛的形成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河历史上洪涝频发,多次南调,甚至抢占淮河入海通道
2024年,南宋元年,黄河再次南改道,洪水冲入淮河河道,淮河河道上淤积了大量的泥沙和淤积。
2024年,明弘治八年,淮阴以下淮河老道被泥沙完全淤塞,“无路可走”的淮河水汹涌澎湃,在盱眙以东形成一个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泽湖。 湖水继续向南泛滥,最终在扬州三江营冲入长江黄河、淮河、长江呈现出三江交汇的壮观景象!
在宋代,扬中只是长江中的一个小沙洲,当时被称为小沙。 黄淮河水系注入长江后,携带大量泥沙开始沉积,加速了扬中成为陆地的进程,沙洲面积逐年扩大咸丰五年,黄河北归北,沙洲逐渐稳定,扬中土地基本形成,形成了近300平方公里的大沙洲,取名太平洲。 随后,中沙、雷公岛也相继出现。
清光绪末年,太平州人口比较密集,两江总督向朝廷报告,提议在太平州设立太平殿,隶属于镇江府。 宣统三年,太平殿更名为太平县。 **3年后,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份的太平县同名,改名为扬中县,意为“在长江中”。
2024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了扬中全境。 2024年5月18日,全县改组为市,更名为扬中市。
扬中作为江苏省最小的县级市,面积小,人口稀少,但经济实力不容忽视
扬中作为国内著名的“光伏岛”和“电岛”,现代制造业发达,是“长江制造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港口装备制造是其产业支柱
多年来,先后跻身中国经济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
扬中小而富,积累了丰富的财富,甚至在富饶的江苏省。 是全省首批达到小康水平的9个县市之一,2024年人均GDP达到17万元,居全省第五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竞争激烈的江苏省,扬中这个小地方,要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扬中地处第一湿润气候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纵横水道纵横交错,湿地广阔,素有“河豚之乡”和“江中明珠”之称。
四面环长江的扬中,拥有丰富的鲜河物种资源,其中秋刀鱼、鳀鱼、河豚是著名的“扬中三鲜”,展现了扬中饮食文化的精髓。
由于扬中土地形成较晚,历史遗迹不多,主要景观为现代景观。 扬中园博园、滨江湿地公园、长江渔业文化生态园等湿地景点成为主要景观。
太平寺位于扬中市三毛镇双月村,原名夏东岳寺,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寺庙曾经有100多座殿堂,但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只保留了一座后殿。
2024年,庙宇改建,更名为太平庙。 新建的大雄宝殿占地3360平方米,采用长江南清末的建筑风格,琉璃屋面,雕梁彩绘建筑,屋檐和拐角,气势磅礴,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 在江浙沪等地的县级寺庙中具有独到的特色。
扬中素有“河豚之乡”之称,西沙岛上有一座壮观的河豚塔,呈现出金光,摇头晃脑尾呈“大河豚”的形状。 黄铜长90米,宽44米,高62米,重约2100吨,由8920块铜板组成。 这座河豚塔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异形钢结构城市雕塑。
一上岸西沙岛,巨大的“河豚”仿佛活了过来,两只圆圆的眼睛望着北方。 夕阳照在鱼鳞状的铜片上,使它们闪闪发光。 河豚塔不仅是扬中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第八届江苏省园博会的重要标志,是扬中传播河豚文化的重要媒介100 帮助计划